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胃癌患者术前和术后外周血中单核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水平的变化,并收集胃癌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单核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在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特征及分布特征,为进一步研究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的功能及其在胃癌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一个理论基础,且为将来能早期诊断、治疗胃癌和更好的判断肿瘤患者的预后以及未来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方法:1、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癌患者97例和健康体检者30例,收集外周血标本,以HLA-DR-CD14+为表达特征的PBMC为单核来源的MDSCs,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单核细胞样MDSCs的水平。2、结合患者生化、血常规指标,利用统计学软件分析其与HLA-DR-CD14+MDSCs水平的相关性。3、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直径、浸润深度、病理分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等因素,利用统计学软件分析HLA-DR-CD14+MDSCs在肿瘤进展以及远期预后中的作用。4、收集同一胃癌患者在术后30天的外周血标本(30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单核细胞样MDSCs的水平,分析相关性。结果:1、以HLA-DR-CD14+为表达特征时,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样MDSCs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2、浸润深度T34者单核细胞样MDSCs水平高于T12者单核细胞样MDSCs水平,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单核细胞样MDSCs水平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单核细胞样MDSCs水平,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IIIV期者单核细胞样MDSCs水平显著高于III期者单核细胞样MDSCs水平,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胃癌患者术后30天外周血中单核细胞样MDSCs水平低于术前外周血中单核细胞样MDSCs水平,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患者术后30天外周血中单核细胞样MDSCs水平高于正常健康人外周血中单核细胞样MDSCs水平,其差别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4、胃癌患者术前的单核细胞样MDSCs水平与血清CRP呈正相关。结论1、胃癌患者外周血中单核细胞样MDSCs水平高于健康人,且与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密切相关,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无明显关联。2、根治性手术之后,患者外周血中单核细胞样MDSCs水平较术前有所下降,提示减轻肿瘤负荷后人体抗肿瘤免疫机能有所恢复。3、胃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样MDSCs的水平与血清CRP呈正相关。4、MDSCs水平可用于胃癌患者术后随访、监测肿瘤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