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业创新体系的黄河流域农业文明演进过程分析——以鄢陵花木产业为例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农业发源地之一,农业文明一直延续至今。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华夏文明得以繁盛的根基。自古以来,我国就非常重视农业发展,农业一直作为重要的生产部门,为社会发展提供各方面支撑。现今,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工业化、信息化不断深入,农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面临诸多新问题。近些年,农业发展环境破坏严重,耕地质量下降,投入品消耗过多,资源约束日益趋紧且资源利用率不高等瓶颈问题日益凸显。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加大改革创新力度,通过创新改变原有的农业生产模式和运作模式,重新组织农业体系中的要素,是解决农业发展问题的关键。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构建完善的农业创新体系无疑是实现创新的有力支撑。然而,关于农业创新体系构建的理论研究还较为薄弱,且已有研究多基于具体案例进行分析,缺乏对农业发展长时间以来的创新体系的深入剖析和系统认识。基于此,文章尝试把农业创新体系作为分析框架,通过对我国历史时期农业文明演进地梳理,从农业创新体系不断形成完善与农业文明演进的耦合关系的视角探究创新作用于农业发展的内在机理。文章首先构建了农业创新体系分析文明演进的理论框架,接着借助文献研究法,梳理了黄河流域农业文明演进过程。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鄢陵县花木产业作为实证分析,印证基于农业创新体系框架分析农业文明的合理性。从而,文章不仅得到推动农业不断发展的关键因子,同时对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演进过程以及农业创新体系有了更系统、更深层次的认识。通过研究,文章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从农业创新体系分析的视角,文章根据农业创新主体、创新网络、创新环境地变化梳理了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变迁,最终把历史时期黄河流域农业文明分为五个阶段,即原始农业时期、虞夏到春秋时期、战国到南北朝时期、隋到元时期、明清时期。  原始农业时期,黄河流域农业产生发展,农业文明开始形成。农业的发生发展,为文化积累、社会分工以及文明时代的来临奠定基础;虞夏到春秋时期,黄河流域逐步从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过度,农业文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精耕细作农业萌芽,私有财产和剥削逐渐兴起,社会形态向封建社会转变;战国到南北朝时期,旧质向新质生产力要素转变。农业生产工具和动力革新,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封建地主制逐步形成;隋到元时期,我国传统农业获得蓬勃发展。北方农业向南方传播,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北方农业发展环境相对弱势;明清时期,传统农业发展到鼎盛时期,精耕细作农业继续发展。  第二,文章通过对农业文明的历史梳理和案例分析,认为农业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内生能力、知识地积累传递跃迁、经济技术范式地变革是农业文明发展演进的主要机理。  主体内生能力。创新主体内生能力是创新的来源。主体自身地演变和系统创新主体整体能力地提升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进而影响农业文明演进;知识地积累传递跃迁。知识地流动传递是文明形成发展的必须。文明的发展其实质是知识积累沉淀的过程。文明阶段地变迁是知识在不断地沉淀积累过程中形成地跃迁;经济技术范式地变革。从知识的产生到传递跃迁,技术地变革是其主要的载体。伴随经济技术范式地变革,更多新知识产生,知识地流动更加通畅,知识地沉淀积累过程更加迅速,最终形成跃迁。  第三,对历史时期农业创新体系特征的分析,让我们更好的认识创新体系形成、发展、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农业创新体系的形成。农业产业形成初期,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必须因地制宜。仅有农业种植并不能形成创新体系,需有一定种植规模扩张,面积扩大,主体多样化的过程,最终形成不同主体,不同职能分工的互动联系;农业创新体系的发展。创新体系的发展是创新环境变化,主体不断完善,网络结构逐渐复杂的过程。其发展的基础条件是产业地稳定。随着产业的发展,创新体系变得更加复杂,主体增多,网络联系加强,这种体系的内生能力使其不断地发展;农业创新体系的调整完善。创新体系发展会表现出来诸多问题,需要及时对体系进行调整。其调整过程应协调各方面利益,建立完善的机制。
其他文献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与经济发展并行产生的是各个产业资本的规模化扩张,随之而来的是几何量级的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的产生。贷款规模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不断扩大,由于经济
本文概括了目前证券投资基金行业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基金管理公司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对基金公司市场竞争的相关理论做了分析和探讨,并得出结论:国内证券投资基金市场的竞争结构已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