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陆气相互作用是气候系统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对大气和陆面的变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大气边界层位于对流层下部,是陆面和大气产生影响的媒介。一方面边界层的状态和结构会随着陆面过程发生变化,另一方面陆面变量通过边界层影响降水及温度。由此可见边界层在陆气相互作用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风场作为边界层内的主要成员,对水汽的传输、辐合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边界层内的风场在陆气耦合中的作用尚不明确。本文利用WRF4.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975084); 江苏特聘教授计划;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陆气相互作用是气候系统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对大气和陆面的变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大气边界层位于对流层下部,是陆面和大气产生影响的媒介。一方面边界层的状态和结构会随着陆面过程发生变化,另一方面陆面变量通过边界层影响降水及温度。由此可见边界层在陆气相互作用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风场作为边界层内的主要成员,对水汽的传输、辐合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边界层内的风场在陆气耦合中的作用尚不明确。本文利用WRF4.0模式对2013年华北地区夏季的陆气耦合过程进行探究,并分析了边界层风场在东亚地区陆气耦合中的作用。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将WRF4.0模拟的结果与再分析资料对比发现,模式模拟的降水、温度、边界层高度等变量的空间分布和再分析数据的结果相似,对于变量随时间的变化也有较好的模拟,尤其是对于中国夏季雨带北跳、南撤的位置模拟较准确。此外模式对于变量的模拟存在误差,和ERA5数据相比,其模拟的地表感热通量普遍偏高,潜热通量整体偏低。(2)结果表明改变华北区域的土壤湿度使得该区域的地表通量发生了变化。在较干地区2 m气温、感热通量、边界层高度均增加。这是由于感热通量的增加会向边界层输送更多的热量,引起边界层高度以及2 m气温升高。此外还发现土壤湿度对最高、最低温度也存在影响,当土壤湿度变湿后最高温度的减少最明显,表明土壤湿度对最高温度有较强的影响。(3)结果表明打乱边界层内的风场后,在半干旱的华北地区,地表温度、土壤湿度的时间序列,特别是均值变得更加一致,而华南相反。这是由于华北地区陆气耦合过程以较强的正反馈过程为主,风场会对陆面的变化产生响应从而引起较大的天气、气候差异。打乱风场后削弱了其间的耦合,使得成员间模拟的变量的一致性增强,而华南陆气耦合较弱,降水对边界层风场扰动的响应较强,因此风场打乱后变量的一致性减弱。由此可知局地气候对边界层风场扰动的响应不同主要是由于陆气耦合过程差异引起的。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欧亚大陆的冷锋两步识别算法,并对该算法进行了验证,包括不同冷锋识别方法、不同再分析资料的对比、连续时次客观冷锋的评估以及长时间尺度的客观冷锋与人工冷锋的对比。基于冷锋两步识别法得到1989-2018年的客观冷锋数据集。在此基础上,从天气学角度分析极端降水事件和寒潮中冷锋的活动特征,从气候角度研究了1989-2018年欧亚大陆冬半年冷锋活动特征和华北地区冬
大气河(Atmospheric Rivers;AR)是大气环流中水汽输送的重要途径,经向输送了中纬度地区90%以上的水汽,对全球水汽循环有着重要意义。大气河直接影响暴雨事件中水汽的输送和动力学上升运动,对极端降水甚至洪水事件的预报有着重要指示作用。大气河及其产生的降水还受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暴雨是我国华北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研究我国华北大气河的时空特征及其对华北暴雨影响的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
利用2010—2016年5—6月ERA5逐小时再分析数据集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逐小时降水量融合产品,对初夏华南低空急流事件和急流日进行筛选和分类,并分析与天气系统相关的低空急流(Synoptic-system-related low-level jet,SLLJ)和边界层急流(Boundary layer jet,BLJ)的特征和日变化机制。在此基础上,对比了双急流日、纯BLJ日和纯SLLJ日三类急
干旱问题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草原生态系统之一——亚洲干旱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威胁。然而,关于亚洲干旱区干旱强度情况与未来变化趋势的论证并不完整。本研究首先利用帕默尔干旱指数(PDSI)、标准化降水指数(SPI)、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三个干旱指数研究亚洲干旱区干旱强度的变化。基于第五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模式资料,并利用贝叶斯模式平均(BMA)方法为CMIP5的17个模式分配权重
热带气旋季节建立时间和强度的预报一直是热带气旋预报的重难点,以往的研究对热带气旋季节建立时间(tropical cyclone season onset,简称TCSO)较少,对热带气旋快速增强强度变化相关物理机制的理解也不够透彻。而印度洋作为全球三大海洋之一,印度洋海温的变化对西北太平洋大气环流以及热带气旋活动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分析了在中性-弱ENSO事件中,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季节建立早晚年年际变
东北冷涡是造成中国北方地区暴雨洪涝的重要天气系统,冷涡背景下的短时强降水突发性强、可预报时效短,连续几天间歇发生,其发生时间、强度和落区一直是气象预报业务中的难点。因此,本文首先对东北地区冷涡短时强降水进行统计,然后通过一个强降水个例研究短时强降水的触发和组织化机制。利用站点降水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的FNL资料,基于站点统计了2011-2020年6-8月冷涡背景下东北地区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
太阳风-磁层耦合是太阳活动影响地球空间环境最直接最关键的环节之一。地球弓激波是超声速太阳风受到地球磁层的阻碍作用形成的驻立激波,是太阳风-磁层耦合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当上游太阳风穿越弓激波后,其速度从超声速变成亚声速,从而绕流过地球磁层。这一过程有效的阻碍了绝大部分的太阳风直接进入地球空间,从而保护了地球。因此,对弓激波位型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太阳风和地球磁场相互作用的一些基本规律,另一方面,对预测弓激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北极增暖速率是全球增暖速率的至少两倍;而中国北方却出现增暖停滞,极端低温事件频发的现象。北极异常增暖与中纬度大陆增暖停滞、极端低温事件频发的关系备受关注。本文利用中国站点观测构建的格点化数据集(CN05.1)和多套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冬季巴伦支-喀拉海异常增暖与中国北方极端低温发生频次的关系及联系机制;进而基于暖北极-冷欧亚(WACE)模态,寻找了中国北方极端低温的两个前期秋季的预
本文根据1958-2019年中国国家气候中心的160站逐月降水资料及日本气象厅的JRA55再分析资料,利用水分和湿静力能(MSE)平衡方程定量分析了El Ni(?)o不同发展阶段夏季中国北部降水异常的形成原因。主要结论如下:(1)在El Ni(?)o发展阶段,中国北部异常降水主要由与大气环流有关的动力效应控制。水汽诊断方程表明,El Ni(?)o发展阶段夏季中国北部降水异常偏少与垂直下沉运动密切相
热带气旋(TC)强度、降水的预报仍然是国际公认的难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对TC雨带精细化结构及其演变特征了解不多。深入研究TC雨带对流精细化结构特征,对提高TC强度、结构和降水的预报水平以及防灾减灾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三组高分辨率数值试验资料,通过分析对比不同数值试验中TC强度和主雨带对流结构差异、分析边界层引入大涡模拟技术LES-111m试验中主雨带对流结构的切向变化特征以及分析LES-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