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ANSD儿童行CI植入术后对言语感知测试结果进行EBM系统评价,对可以定量合成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以探讨CI植入干预方式对ANSD儿童的言语识别能力的有效性,为指导最佳干预措施的选择提供EBM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二次文献数据库CDSR(Cochrane系统评价数据库),DARE(Database of Reviews of Effects),CPG(临床实践指南),在上述三种数据库资源中未能检索到需要的文献时检索下述原始研究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MEDLINE(1999.01-2014.03)、Pubmed Clinical Queries、ScienceDirect、CBM(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99.01-2014.03)、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9.01-2014.03),VIP(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99.01-2014.03)及中国优秀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并辅以文献追溯、手工检索等(语种限制为中文和英文),收集1999年1月至2014年3月有关听神经病谱系障碍儿童行CI植入术,坚持随访半年以上,并定期进行言语感知或识别测试的非随机临床研究资料。由两名评价人员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数据提取,如有争议,则共同讨论,必要时由第3者仲裁。对纳入的言语感知测试的非随机临床研究数据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2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文献异质性检验结果选用固定效应模型或者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非随机对照研究。其中ANSD组145例,SNHL组153例,共有研究对象298例,最终进行meta-分析的研究对象128例。1.CI术后ANSD组和SNHL组言语识别阈(SRTs)的比较一个独立研究共20例(ANSD组10例,与之配对的SNHL组10例)比较了ANSD组和SNHL组术后2-4年在安静和噪声背景条件下的单音节和扬扬格词言语识别得分阈值,提示两组言语识别阈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2.CI术后ANSD组和SNHL组言语识别率的比较三个研究98位病例纳入meta-分析,其中ANSD组51例,SNHL组47例。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均提示CI植入术后ANSD组和SNHL组儿童的言语识别率相等,差别无统计学意义[MD=-3.99,95%CI(-1.86,9.84),Z=1.34,P=0.18]。3个研究间同质性好(I2=0%)。3.CI术后ANSD组和SNHL组言语感知量表分值的比较两个研究49位病例纳入meta-分析,其中ANSD组17例,SNHL组32例。术后言语感知测试材料均为CAP量表,同质性好,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提示:CI术后ANSD组和SNHL组儿童的言语感知功能得分相等,差别无统计学意义(Z=0.35,P=0.72)。2个研究间同质性好(I2=0%)。结论:植入人工耳蜗的听神经病谱系障碍儿童(排除严重耳蜗畸形或内听道狭窄或耳蜗神经缺失或明显神经精神发育异常或伴随其他综合征)与双侧重度到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儿童相比较,术后(≥半年)言语识别水平相同。人工耳蜗植入是听神经病谱系障碍儿童患儿的有效干预手段。由于本课题缺乏随机对照试验,纳入的文献均为非随机对照研究;语种的限制,可能造成文献选择偏倚;所有研究在试验各个阶段均未使用盲法;言语测试材料缺乏横向可比性;均使论证强度受到很大限制。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有必要:1)进行言语识别测试材料的标准化、标定化,使之具有横向和/或纵向(组间、组内、自身前后对照)可比性。2)使用前瞻性设计高质量的非随机或随机对照研究,长期跟踪随访,进行后效评估,进而提供良好的循证依据指导卫生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