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脉诊出自医经家,源于经络检查,为中医特色诊法之一。脉诊的发展是在医经派与经方派的融合中,在辨证论治即对于疾病的“平脉辨证”存在需求时,脉法亦由古代遍诊法的以定位为主逐步转化为独取寸口法的以定性为主,其间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漫长岁月。在此过程中完善了方法,统一了脉名、脉形,由最初的色脉两诊不分而逐步成为与色诊分开的单诊脉动的技术方法,并以极其鲜明的特色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医理论与临床工作不可缺少的手段。清代著名医学家吴鞠通,深入钻研《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医籍,博采众长,勤于实践,勇于创新。所著《温病条辨》、《医医病书》和《吴鞠通医案》等,对温病学术多有贡献,被后世誉为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吴鞠通,和汉代张仲景比肩而立,并为我国中医学史上的两大柱石。张仲景,以他的光辉著作《伤寒论》、《金匮要略》开创了中医药物疗法的基本格局,是为中医学的泰斗;而吴鞠通则总结前人的医学成就,著述了“实可羽翼伤寒”的《温病条辨》,最终完成了开拓中医学又一个重要领域的伟大工程。其在《温病条辨》中对脉学论述颇多,精辟可堪。《温病条辨》为明清医学中温热学派的名著之一。全书共六卷,卷首引证《内经》经文,冠以原病篇。前三卷把温病分上、中、下焦篇,详细论述了温病的病源和证治,另有原病篇和杂论、解产难、解儿难等篇。全书以三焦学说为经,卫气营血学说为纬,既严绳墨,又富心裁,经方活用,殊寓新义,着重阐述了温病自上而下、由浅入深的演变过程,总结了温病的治疗经验。本课题试对《温病条辨》脉学理论,进行系统而详尽的研究,补充现今研究之不足。其中重点讨论和归类了与临床密切相关的脉象主病的内容,最终旨在弘扬《温病条辨》脉学理论,并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希望能对《温病条辨》有关脉学的资料作一个初步整理,并由此找到吴鞠通运用脉诊的一些规律和特点。这对于系统地继承和掌握吴鞠通的学术思想,指导临床应用,进一步深化对吴鞠通脉学理论的认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分4个部分对《温病条辨》的脉诊内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探讨:1以《温病条辨》的正文为研究对象,上溯《内经》、《难经》,下涉诸家,探讨吴鞠通脉学思想的源流。2将《温病条辨》正文中有关脉象的条文全部摘录,书中所述脉象多数是两种以上的相兼脉,为了描述方便起见,以浮、沉、数、迟、虚、实等六纲脉类之,以纲脉来统兼脉。3通过对《温病条辨》脉诊内容的整理,对吴氏在临床中如何运用脉象来诊治疾病有了初步的认识,总结其在温病诊治运用脉诊的特点。4脉诊是四诊之切诊的重要内容,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吴氏继承《内经》、《难经》的脉诊理论,并在临床实践中有所发挥,依据脉象辨别病名、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病势,这种藉脉阐述病因病机,确定治疗原则,指导治疗用药,推测疾病预后的方法,对指导临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温病条辨》脉诊内容的整理,可以看出《温病条辨》一书中,广泛地应用脉法来解释病机、鉴别病证、确定之法、判断预后等,脉诊与理法方药的每一方面都存在有机的联系,这是吴鞠通学术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此书中,集中体现了吴鞠通的脉学思想。本课题从《温病条辨》的脉诊理论出发,对吴鞠通脉学思想作了系统地研究,探讨其脉学思想的源流,整理其脉诊内容,总结其脉诊特点,归纳其脉诊临床意义如下:1《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书的脉学理论是吴鞠通脉诊思想形成的基础。2吴鞠通脉诊特点:以脉为纲,以纲脉统兼脉;在温病诊治过程中,运用相兼脉多于单一脉;以三焦为纲,把脉象与三焦辨证结合起来,使其成为辨证施治的有机组成部分。3吴鞠通在继承前人脉诊理论的基础上,并在临床实践中有所发挥,依据脉象辨别病名、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病势,对指导临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