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资本的组织支持感对知识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qiuqiu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要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环境和不确定的技术改变中存有立锥之地,创新能力是其决定要素。知识员工作为知识的载体,日益成为组织中的核心资源。知识员工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熟练的专业技能和工作自主性,成为了组织创新的关键,也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基业长青的基石。如何促进知识员工主动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行为的实施已经成为组织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组织支持感强调的是员工所感受到的组织忠诚对待他们的信念,打破了员工对组织单方面承诺的桎梏。同时,心理资本已经超越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成为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新渠道。已有研究表明,投资开发员工的心理资本,能够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激发员工的创新潜力,实现更伟大的目标。相关理论表明,员工创新行为是组织支持感和心理资本的重要结果变量,而组织支持感和心理资本也是员工创新行为的内外影响因素。因此,本文旨在研究组织支持感通过提升心理资本水平,进而影响员工创新行为的机制,以期对知识员工创新行为促进的管理实践有所裨益。本文首先回顾了组织支持感、心理资本和员工创新行为的相关文献,梳理了组织支持感、心理资本的构成要素及结构维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论文的框架结构及研究假设。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得到如下结论:1.组织支持感各构成要素可以对员工创新行为产生部分正向影响。其中,知识员工组织支持感的工作支持、价值认同维度对其创新行为有着显著正向影响,利益关心维度对创新行为无显著正向影响。2.心理资本构成要素可以对员工创新行为产生正向影响。其中,知识员工心理资本的自我效能、希望维度对创新行为有着显著正向影响。3.心理资本在知识员工组织支持感对员工创新行为影响过程中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工作支持、价值认同可以通过心理资本对其创新行为产生间接的影响。知识员工的组织支持感只有通过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产生创新行为。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本文将心理资本作为中介变量,探讨知识员工组织支持感对员工创新行为两者之间的作用机理,为研究知识员工组织支持感与创新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2)本研究以组织支持理论为基础,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研究了影响企业知识员工创新行为的因素及解决对策,为促进员工创新行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依据。(3)构建了组织支持感与知识员工创新行为关联关系的概念模型,通过实证研究,丰富和深化了知识员工组织支持感的研究。由于本文在数据收集时采取的是基于特定时刻的横向调研法,抽样时没有考虑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等,故本研究还有-定的局限,笔者将在今后的研究中进-步深化和完善。
其他文献
济南大学科技园属于济南西部新城六大功能组团之一,是济南西部新城开发建设的重点区域。济南大学科技园自2003年7月份开始建设,于2005年9月10日正式投入使用,至今城市建设发
高等学校章程是高等学校设置的必要条件,也是推进依法治教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国开始重视大学章程的制定与研究,但还存在法律效力不明确和缺乏权威性等
软件巨人微软近日宣称他们将斥资4800万美元投资在线教育软件提供商Blackboard公司,开始进入在线教育软件领域的研发。据悉,对这家向中小学校、研究学院及科研 Software gi
论我国立法的公众参与制度陈斯喜一、建立立法的公众参与制度的意义立法的公众参与制度就是法律、法规、规章的制定过程中,允许立法机关以外的人员参与发表意见的制度。立法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许可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3条在行政法上确立了一个新的连带责任类型,即行政主体和私人共同承担连带责任。行政法上的连带责任应从行政主体之
保障住房作为一种社会福利住房,是中低收入人群基本的生活保障,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房地产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充足的资金供应是保障住房发展的关键因素。国内保障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由于需要频繁对产品进行拍照,所以会产生大量测试图片,而因为产品的外形等比较相近,因此样本图片比较相似,由此造成重复测试和测试时间过长等问题。提出一种对图
评论了近10多年来我国铝材消费量和应用范围发生的巨大变化;讨论了我国铝加工行业近期要大力发展的、市场上急需的铝材品种和深加工项目;介绍了现代新型铝合金材料在国外应用的实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未来城市将承载越来越多的人口。目前,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时期,特别是ICT技术(即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智慧城市的建设是实现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目标的同时,人才培养的质量却与社会需求脱节,给高校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