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使得我国一些城市社会生活公共开放空间的规划设计较多注重物质形态的塑造,对城市社会生活的变化、特征及人的需求关注较少,也缺乏对使用者兴趣、需要的了解,出现了重数量不重质量,重规模形式不重功能的现象,而且我国的公共开放空间建设多考虑政治层面的需要,空间的公共性及市民的公共社会生活没有很好的形成,致使中国城市居民公共生活的质量及公共交往功能的衰落,建成的公共开放空间得不到完善的利用。因此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建设与发展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公共生活及空间的社会属性出发,把握社会生活的变化趋势,充分了解市民需求,建立起与社会生活具有良好互动关系的公共开放空间。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公共空间是相对于私有、专用空间而言,从广义上讲是城市中一切非限定于特定人群使用的城市空间,包括交通空间、生活行为空间、供应和处理空间及环境要素空间。而在本论文中的城市社会生活公共开放空间则强调的是对全体公众的开放性,能够提供公众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这些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人群的聚集性和活动的滞留性,因此不包括供应、处理和部分交通空间,也排除了单纯的开放空间如公园、绿地等,只研究与大城市居民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开放空间,因此在本文中的社会生活公共开放空间应该为这样的一个场所,一个根据人的各层需求,在环境中寻求良好社会生活的综合性场所;是满足城市居民进行各种社会交往、进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是能够满足人的各种社会需求,流连忘返的一站式体验场所。论文首先是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研究动态及基础理论进行了梳理研究;然后对传统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原型及与社会生活的互动关系进行了论述,总结出其与社会生活互动发展的关系,从中得出传统公共开放空间活力因素所在;进一步对现代社会生活需求的变化进行分析,明确现代大城市社会生活需求变化及对公共开放空间产生的要求;论文还选取了两个空间类型较为丰富,社会生活行为多样化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公共开放空间案例进行分析,对现代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功能及利用进行解析;由此提出了建立现代大城市社会生活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要素——从功能要素、使用要素、形象要素及社会要素等四个方面进行研析,力图使建成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能够更加贴近和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发挥其重要的社会价值;最后,论文选取西安本土案例——书院门地段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其不足并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建议。论文提出以下见解:(1)传统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与社会生活之间存在互动关系,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为居民提供了社会交往的场所和机会;二是与居民日常生活场所紧密联系;三是能够不断地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进行合理的更新调适。因此,现代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也应该体现出关注居民及社会的趋势、并以与社会生活互动发展为目标与方向。(2)本文从城市设计的四要素出发,将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研究分为四个层面,即功能层面、使用层面、形象层面及社会层面,分别从环境功用、人的使用、环境实体与设计及社会因素四个层面体现了“公共开放空间”或“场所”的整体性,深入解析了社会生活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问题,四者结合在一起发生作用,形成场所的综合性与完整性,更好的从全方位对研究对象进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