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氧化镍对菲的水生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来源 :大连海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05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岸海域环境污染问题已十分突出,纳米颗粒(NPs)作为一种新兴污染物是否会对海洋环境中的其它污染物造成影响,进而对海洋水生生物造成危害,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文以小球藻(Chlorellavulgaris)为受试生物,以海洋环境中广泛存在的POPs类化合物——多环芳烃(PAHs)中三环的代表物菲为模式污染物,研究在低剂量纳米氧化镍(nNiO)存在的情况下,菲对藻类的生物有效性是否受到影响,同时分析水体中nNiO/菲的浓度比与菲生物有效性变化的关系,进而探究NPs间接效应的作用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   1)采用藻类生长抑制(OECD201)方法考察低剂量(0.2mg/L和0.5mg/L)nNiO存在时,菲对小球藻的生长抑制率的变化:在低浓度菲(0.125mg/L)处理组中加入nNiO后,菲的毒性增加;而高浓度菲(0.5mg/L,2mg/L和6mg/L)处理组中加入nNiO后,菲的毒性减小。   2)根据生长抑制实验得到的结果,以nNiO/菲浓度比(Ratio(nNiO/phe)为横坐标,小球藻生长抑制率的变化为纵坐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并拟合曲线。随着体系中nNiO比例的增高,菲对小球藻的生长抑制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   3)以活性碳为阳性对照,以微米级氧化镍为阴性对照,对nNiO吸附菲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活性炭、纳米及微米NiO均能降低菲的生物毒性,并且降低程度与三者的吸附能力大小有关。活性碳和nNiO分别降低72h-2mg/L菲处理组抑制率的57.2%和22.1%。因此间接证明nNiO对菲毒性的降低与吸附效应有关。   4)低剂量nNiO存在下,菲对小球藻氧化应激水平也存在变化。与菲单独处理组相比,nNiO添加组的5h-MDA和72-CAT含量在高Ratio(nNiO/Phe)(4:1)时升高;NiO添加组SOD、CAT、GSH-pX和MDA在低Ratio(nNiO/Phe)(1:1和1:4)时,在暴露后5h和72h均存在下降趋势。进一步说明nNiO改变了菲的生物有效性,并且与Ratio(nNiO/Phe)有关。
其他文献
觅食压力与饥饿胁迫是鸟类在生存中要面临的必然挑战。为了研究限食导致的饥饿对小型鸟类能量代谢及产热的影响,本文以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为研究对象,从“整体水平”
本论文研究了一种基于分子自组装技术的化学镀前处理方法,成功地在纺织品表面形成化学镀催化活性层,进而引发化学镀镍磷合金。此活化方法改进了传统的“粗化、敏化、活化”三步
山苦菜[Ixeris chinensis (Thunb.)Nakai],属菊科,苦荬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由于其具有重要的食用和药用价值,人们对之非常亲睐。野生资源已不能满足需要,人工栽培速度亦较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