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种植密度与施氮是影响玉米生产的重要措施。随着玉米机械化收获及适宜品种的变化,适宜的种植密度及施氮量仍需继续探讨。本研究选用2个玉米品种,包括新审定品种登海618(DH618)和常规推广品种郑单958(ZD958);设置4个氮肥用量,包括常规施氮量(300 kg/hm2,N300)、减氮25%(225 kg/hm2,N225)、减氮50%(150 kg/hm2,N150)及不施氮处理(N0);采用3个种植密度,包括60000株/hm2(常规种植密度,D1)、75000株/hm2(D2)、90000株/hm2(D3),于2017年-2018年在湖北省黄冈与荆门开展了大田试验,研究种植密度、施氮量对玉米群体结构、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以期为湖北省春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本试验条件下,玉米冠层结构受种植密度影响显著。随密度增加,各时期LAI显著提高,与D1相比,D2和D3处理吐丝期LAI分别提高20.33%和36.28%,同时显著减少了群体底层透光率;随密度增大,穗位高显著增加,茎粗显著变小,各节茎杆的压折力显著降低,与D1相比,D2和D3处理各节平均压折力分别下降11.73%和18.08%。而3个施氮处理对玉米冠层结构影响不显著,且与种植密度无互作效应。DH618穗位高和穗位系数较ZD958分别显著低15.92%和16.98%。2.相比施氮量处理,种植密度对玉米群体干物质积累影响更明显。密度的增加会显著增加各时期的群体干物质积累,与D1相比,D2和D3处理在玉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分别增加11.09%和22.95%;同时密度的增加显著提高了花前干物质分配比。DH618花后群体干物质积累显著高于ZD958,成熟期显著高出8.20%。定位试验第2年(2018年黄冈)氮肥和密度互作对成熟期的群体干物质积累影响显著,在施氮量225 kg/hm2与90000株/hm2密度组合下达到24.3 t/hm2,比常规氮密组合(D1-N300)提高了18.26%。3.与施氮量处理相比,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影响更显著。穗粒数和百粒重随密度的增加显著降低,与D1相比,D2和D3处理穗粒数平均分别减少5.82%和10.56%,百粒重平均分别减少2.55%和3.46%。两品种产量均随密度的提高而显著增加,D2与D3处理产量分别比D1处理提高12.02%和20.41%。两品种相比,DH618的产量和百粒重较ZD958显著高出11.47%和7.39%,穗粒数差异不显著。3个氮肥施用处理间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差异不显著。定位试验第2年(2018年黄冈)密度与氮肥互作对穗粒数及产量均有显著性影响,在施氮量225kg/hm2与90000株/hm2密度组合下穗粒数多,产量最高,达到12.7 t/hm2。该氮密组合下纯收益较高,比常规氮密组合提高了4365元/hm2。4.两品种群体氮素积累对种植密度及施氮量均有不同的响应,但两者的互作效应年度间表现不一致。密度的增加会显著增加群体氮素积累,与D1相比,D2和D3处理在成熟期分别增加9.24%和22.25%。施氮量能够显著增加群体氮素积累,但N225和N300处理差异不显著。两品种相比,DH618在黄冈试验点的群体氮素积累量高于ZD958,其中在吐丝期和成熟期平均分别显著高出20.04%和7.11%。定位试验第2年(2018年黄冈)氮肥和密度互作对成熟期氮素积累影响显著,在施氮量225 kg/hm2与90000株/hm2密度组合下达到239.7 kg N/hm2。5.种植密度对两品种的氮肥偏生产力影响显著,对其它氮素利用指标无显著影响。与D1相比,D2和D3处理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明显提高14.26%和25.17%。施氮量对氮素利用指标影响显著,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利用效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定位试验第2年(2018年黄冈)DH618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显著高于ZD958,分别提高了21.20%和7.34%,而两品种间的氮素利用效率和氮收获指数差异不显著。氮密的互作效应对氮素利用指标的影响均不显著。本试验条件下,增密具有明显的减氮效应,施氮量225 kg/hm2与种植密度90000株/hm2组合时产量与效益较高。在该处理下冠层结构较为合理,在生育期内均保持着较高的LAI,光辐射截获率高,SPAD值能维持较高的水平,利于群体干物质积累和氮素的吸收积累,同时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利用效率均较高。相比郑单958,登海618具有低穗位,茎杆机械强度高,籽粒水分下降快,成熟时籽粒含水率可降至27%,可适用于机械化收获,在湖北省作为春玉米种植时推荐种植密度为75000株/hm2-90000株/hm2,施氮量为225 kg/hm2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