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恢复的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研究——以渭河咸阳段环境景观综合治理概念规划为例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yi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不仅承载着城市生活的愿望,塑造着城市自然生态环境,更是城市水文化的延续和传承。伴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文化失衡等现象,导致城市滨水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重大威胁。因此,以生态学、恢复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为基础理论,探寻一种能够恢复与重建城市滨水区自然生态环境,保证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以及与城市协调发展的景观规划设计策略和方法,这对于城市滨水区的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山水城市”理想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生态恢复为基础,通过对国内外实例的分析总结和实际调研情况,结合各学科相关的基础理论,对城市滨水区的生态系统结构、动植物群落、水陆交错地带问题以及城市水文化延续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基于生态恢复的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策略和设计方法的探讨。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研究并总结了城市滨水区生态系统结构及各学科中关于滨水区生生态恢复的相关理论,为生态恢复的技术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第二,对国内外生态恢复的实例进行分析与实际调研,并总结、归纳其生态恢复中的可借鉴经验与景观规划建设中存在问题,寻找其内在的规律和通用的方法。  第三,根据调查研究结果,从城市滨水区的综合功能、生态学角度出发,提出基于生态恢复的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建设策略,综合考虑城市滨水区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恢复与重建问题。  第四,在建立一种稳定的、可持续的发展的城市滨水区的基础上,提出以改善水域环境、保护和重建生物栖息空间、恢复与重建滨水湿地、建设多功能生态驳岸、构建滨水绿色廊道以及复兴历史人文景观为目标的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第五,以渭河咸阳段实践项目验证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方法的合理性,并对今后我国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其他文献
建筑并非粹的形式,而是由各种外部因素相互作用、影响所形成的复杂事物。它呈现出的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极少主义”形象,而可能是一种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复杂状态。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的扩大,住区商业设施作为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设施,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住区居民对于住区商业服务设施需求的差
我国高校在历经十几载的合并、扩建和发展浪潮后建成了数量众多的新校区。由于大学校园建设自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加之近年来国家教育政策的调整以及土地资源的日趋紧张
传统古镇是人类聚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各地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的真实写照,反映了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脉络,保护古镇就是传承历史。由于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古镇的历史
四川省拥有历史文化名城46座,国家和省级风景名胜区75处,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07处1,截止到2014年第三批次的“中国传统村落”评选,四川共有84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传统乡村建筑作为一种历史生活产物倍受人们的关注,合理开发乡村旅游中传统乡村建筑可使传统乡村建筑在被利用的同时又得到一定的保护。本文主要是针对川西地区乡村旅游中传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西方城市的工业革命给城市带来了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社会、环境问题,就在此时“田园城市”理论应时而生。“田园城市”的实践发展之路并不
当前我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是由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城三个层次构成,并根据空间特征和历史价值,提出相应保护策略和方法。但许多承载历史信息的
本文研究的是传统民居的分类保护与更新改造问题。以山西省沁水县郭壁村为例,在了解郭壁村的村落基本概况,包括村落的地理环境、空间格局、当地居民的生活生产状态、民俗习惯以
骨灰堂建筑是一种立体化、高密度安放死者骨灰的建筑类型。论文以南京市二龙山骨灰堂项目的工程实践和相关设计研究为背景,探讨在高密度安放骨灰的条件下,如何实现骨灰堂建筑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