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伯纳德·马拉默德(Bernard Malamud,1914—1986)是当代美国重要的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集《魔桶》,长篇小说《伙计》、《基辅怨》等被公认为是杰作。马拉默德以广博的人道主义情怀,描叙犹太人的历史境遇和现实困境,探寻犹太人的命运,同时,又赋予犹太性以普遍的意义,广泛探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为每个人都对他人以及他所在的社会群体负有责任和义务,贯穿于马拉默德作品的关键词就是“救赎”。作者试图关照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命运,把蕴含于作品中的抽象道德感升华至整个人类社会,展现了作者对人类的生存与命运寄予的深厚情怀和忧思。
马拉默德的救赎主题是在他纷繁复杂的艺术手法下展开,犹太式的幽默、反讽、幻想、象征……救赎主题也是随着创作的深入呈现出多层面性和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救赎是寓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并深深植根于现实生活。其次,这种救赎关系隐藏在引导人和他的门徒之间,其中不乏还有其它的推动力量,比如爱情、战争、疾病、牢狱等等。再次,个体得到救赎的途径是他们历经生活的磨难,超越偏见、狭隘,自私,受苦是完成精神净化的必经之路。在其长篇小说中,救赎涵义更为丰富,主要是主人公在类要达到精神层面的提升即要获得救赎就要通过受苦的途径,即人面对命运的不公,生活中的无奈,外界势力的压迫,人与人之间的怀疑猜忌和倾轧,自我获得救赎就是体味这些苦难,这样才能获得灵魂的救赎和心灵的宁静。同时作者在强化主人公的苦难意识的同时还展现了主人公主动的精神力量和哲学层面的思索,作者曾表现出坚定不移地确信人类有挖掘自我潜质和进取学习的能力,会不断走向成熟并承担各项责任,但后期作品暗示出作者对他曾经珍视的伦理道德体系,已经在沉重的历史压迫下逐渐变得不明确和模糊。虽然如此,作者还是呼唤人性的美好和本真。
作者广泛使用各种混杂手法如变动的音调、模糊式的反讽,回旋的情节模式,这些手法颠覆了作品叙述主题,建构出不可调和的紧张感。作品中的人道主义和各种不可捉摸的主题,隐藏在叙述和阅读期待的挫败感中。这种风格是继承了预言式的圣经传统。本文第一章即着重分析马拉默德的几篇典型短篇小说代表作《魔桶》、《犹太鸟》、《信》、《银冠》中体现的艺术特色,揭示在作者前期创作中救赎主题的特征和主人公得到救赎的推动力量。这些因素包括人性爱和超越偏见、狭隘的心理,把理想扎实在生活的根基之上进而内化犹太道德精神,贯穿在文中的父子关系救赎模式在这些篇章中已经彰显出。
救赎这一语词纠缠着诸多宗教寓意,马拉默德作为犹太裔美国作家,其作品中的救赎涵义亦是深受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影响。其三部长篇小说代表作《伙计》、《基辅怨》、《上帝的恩赐》都不同程度地折射出犹太教、基督教的救赎观念,并且这三部小说的层递关系亦表现出作者对犹太教和基督教这两大宗教间纠缠不清的关系的体悟。本章和第三章在分别提炼出这三部作品中三个显著的象征意象下,试图以作者对人类生存和命运的殷切关怀和预言中,挖掘作者超越了犹太性的救赎观念的多个层面,从而能更为清晰地梳理出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博大情怀的深层涵义。作者在《伙计》中认为人类要达到精神层面的提升就要通过受苦的途径,即人面对命运的不公,生活中的无奈,外界势力的压迫,人与人之间的怀疑猜忌和倾轧,自我获得救赎就是体味这些苦难,这样才能获得灵魂的救赎和心灵的宁静。在《基辅怨》中,作者在强化主人公的苦难意识的同时还展现了主人公主动的精神力量和哲学层面的思索,作者曾表现出坚定不移地确信人类有挖掘自我潜质和进取学习的能力,会不断走向成熟并承担各项责任,但这部作品暗示出作者对他曾经珍视的伦理道德体系,已经在沉重的历史压迫下逐渐变得不明确和模糊。《上帝的恩赐》进一步展现作者观念的变化,作者做出人类之间的残酷和自私行为最终必将导致整个人类社会毁灭的预言,作者探索的救赎之路出现了偏差,对人类获得救赎也充满了悲观失望的情绪。
本文以马拉默德典型作品中体现出的艺术特色为经,救赎思想为纬,来把握和解读马拉默德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