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加工系统模型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涉及两个性质不同的加工系统:深思熟虑系统(Deliberate System)与直觉系统(Intuition System)。直觉系统因易受经验与情感影响而被视为决策偏差的来源,如参照效应(reference effects)、损失规避(loss aversion)以及各种启发式(heuristic)。但最近的研究表明,这一观点需重新审视。第一,有研究者认为启发式(如字典编撰规则)并非等同于直觉。第二,传统观点或许低估了直觉系统的作用。直觉在某些条件下会对价值整合和判断起实质性作用,而非偏差。近年来,与直觉相关的过程可促进决策质量的假设得到荷兰心理学家Dijksterhuis等人的一系列研究支持。他们认为,对复杂决策问题,在信息得到初始意识编码后,进行一段时间的分心可以提高决策质量,即存在无意识思维效应。而后提出了由六项原则组成的无意识思维理论来解释该效应。基于对无意识思维理论与双加工系统模型的比较,我们发现无意识思维与直觉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二者均为无意识过程,其加工过程不(或很少)为意识所察觉;其次,相对于意识思维,二者都具有较大的容量,不占用或很少占用心理资源;第三,二者均依赖整体加工,能对价值信息进行适当整合,作出整体判断。然而,二者的差异亦明显,无意识思维强调过程且需一定分心时间,直觉关注立即结果且无需分心时间。那么无意识思维与直觉的关系究竟如何?是如一些研究者认为的无意识思维效应是直觉在价值整合上的加工优势的结果,抑或二者是不同的思维过程?这对于无意识思维理论至关重要。如果是前者,即无意识思维等同于直觉,那么我们可将无意识思维理论置于直觉系统的框架下来解释无意识思维效应,这将直接动摇无意识思维理论的创新性与独特性。为考察无意识思维与直觉的特性和关系,本研究设计两个实验。实验1分别以多特征决策问题(实验1a)与风险决策问题(实验1b)考察二者是否存在决策质量差异;实验2以表征极化(实验2a)与表征聚合(实验2b)为视角,考察二者是否存在决策机制差异。本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无意识思维与直觉不存在决策质量差异。在多特征决策问题上,无意识思维与直觉的决策质量并无显著差异,且均显著优于意识思维;在风险决策问题上,无意识思维与直觉亦无差异,且均未优于意识思维。(2)无意识思维与直觉存在决策机制差异。在表征极化上,无意识思维与直觉不存在差异且两组均表现出一定的表征极化倾向;在表征聚合上,无意识思维的聚合分数显著高于直觉。(3)无意识思维与直觉虽在决策质量上相同,但仍属不同加工过程。本研究建议从更细致的角度来探讨直觉与无意识思维的机制,以增进对无意识、自动化思维过程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