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如何给人以精神上的感动与鼓舞?这是本文所探寻的初衷。18世纪中叶后,人类的物质世界飞速发展,而我们的精神世界的却进步缓慢。在建筑领域,机能主义仍然大行其道,形式主义、表现主义方兴未艾,而探索建筑精神层面的努力却十分有限,因此,笔者希望通过探寻建筑的精神性为建筑设计实践注入新的灵感源泉。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产生精神。于建筑而言,人们通过知觉感知建筑而建立“空间意识”,如果没有知觉,意识就无从谈起,如果没有意识,精神将不复存在。因此本文以意识为研究角度,以现象学为理论根基,以建筑的本质——空间为研究对象,初步探寻“空间的精神”的营造方法。“空间的精神”是关于空间本质的物质性表达和精神性表达的统一体。它试图挣脱传统的主客二元论思维,以一种“天人合一”、“物我为一”的一元性认识看待建筑,它包含了对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物质和精神联系的深刻认识,称为“场所意象”;也包含了对建筑内涵、人体知觉、空间本身的思辩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物质和精神联系,称为“空间意境”;还包含了在“场所意象”和“空间意境”的基础之上激发出的“精神势能”。同时,笔者根据路易斯·I·康的名言以及黑格尔关于精神的论段,提出空间精神的营造逻辑:“无形——有形——无形”,以及其递进过程:“感性——理性——精神”,并以此作为指导营造的哲学要义。进而通过建立“场所意象”、营造“空间意境”和激发“精神势能”三个方面,以意识为线索,知觉为入口,以构建起建筑的“空间精神”为目标,发展出一套由思辩到指导设计实践的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法论。为了印证本文设计方法的合理性和可实施性,在文章的最后,笔者对三个经典建筑作品进行总体分析,揭示其营造建筑精神的方法。通过对空间的精神的研究和对设计方法的探索,笔者希冀,建筑学能够成为同哲学、文学和艺术等一样,可以为社会创造宝贵的精神财富,以此滋养人们的心灵,使人们的内心产生一种强大精神力量,将人们从物质世界中解放出来,使人们收获精神上的慰藉与感动,同时,人们将这种力量反馈社会,使其成为人类进步的潜在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