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目的和意义 腹腔镜可调式胃捆扎术是目前病态肥胖症外科治疗中倍受推崇的术式之一,其核心操作和技术难点是在胃底贲门区建立“胃后隧道”以导入可调式硅胶带,从而限制有效摄食容积,达到手术减重的目的。但由于全腹腔镜手术丧失了手的触觉,无法用手定位、分离和紧急止血;加上胃底贲门区的后壁为腹腔镜视野盲区,因此,在建立“胃后隧道”的过程中可因解剖定位困难以及盲试下穿刺而导致出血、胃穿孔及周围脏器损伤等并发症,直接导致手术失败。本文密切结合腹腔镜可调式胃捆扎术,对胃底贲门区进行系统的应用解剖学研究,以期为腹腔镜可调式胃捆扎术提供解剖学依据,设计出血少、损伤小、操作便捷的手术入路;同时辅以数字解剖学研究,利用首套中国可视化人体数据集,对胃及其周围结构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为更好地开展腹腔镜可调式胃捆扎术及进行术前模拟分析和技术培训奠定先期储备和基础。 二、材料与方法 (一) 应用解剖学研究 在15具经常规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上进行应用解剖学研究,观测胃底贲门区的形态、位置,主要血管的口径、分布和走行,胃小弯血管弓的组成及规律,以及与肝脏左叶、脾脏、迷走神经干等相邻结构的毗邻关系。 (二) 数字解剖学研究 从第三军医大学首套中国可视化人体数据集中选出与胃及其周围结构有关的横断面图像,利用国内自主开发的医学图像三维重建软件MedView,在SGI图像工作站上对胃及其周围结构进行分割与计算机三维重建。 三、结果 (一) 应用解剖 1、胃左血管与胃右血管的终末支各分2支,沿胃小弯走行并吻合形成前、后两个血管弓,出现率为86.7%(13例);两者吻合形成单一血管弓,出现率为13.3%(2例)。第二军医大学硕士毕业论文中文摘要 2、胃左动脉的胃底支和终末支自胃左动脉主干发出后,沿胃小弯向相反方向而行,因此在胃小弯形成一个相对的“无血管区”,其范围介于胃小弯前、后动脉弓上吻合点与近端相邻胃底支的起始点之间,沿胃小弯纵向跨度(13.43士1.26)。,其中点距离责门(26.39士1.56)。o 3、胃底主要血管为胃左血管、胃短血管、胃后血管。胃后血管的出现率为60%(9例),穿入胃壁处距责门(2.63士0.23)cm;胃短血管与责门的最近距离(6 .80士1 .18)em。 4、有12例(80%)肝脏左叶对胃前壁出现部分覆盖;脾脏上极距责门(15.52士2.88)cm,迷走神经前干在责门下方(7.33士2.99)Inln处分出肝支与胃支,后干在责门下方(10.05士2.32)Inln分出腹腔支与胃支。 (二)三维重建 在SGI工作站上成功建立了胃及其周围结构的三维可视化模型,重建了胃、食管下段、十二指肠上段、肝脏、胰腺、脾脏和两肾上极及血管等相关结构,重建结构可以多彩色多结构显示,可以单独显示、总体显示或任意搭配显示,并可以在三维空间上绕任意轴旋转任意角度,对所有结构在任意方向上的径线和角度均可准确地进行三维测量。四、结论 1、在建立“胃后隧道”时,穿刺点应选择责门下2.scm左右小弯处,可避免损伤主要的血管以及肝支与腹腔支;其穿出点应选择距责门3一4cm胃底处,可避免损伤脾脏和胃后壁主要血管;在进行穿刺操作过程中,切忌使用暴力,以免导致胃穿孔的发生;另外,由于肝脏左叶对胃前壁的覆盖,影响了穿刺入路的暴露,因此应使用腹腔镜拉钩将其牵开以显露术野。 2、在可视化人体数据集基础上建立的数字可视化胃的三维模型,可引导腹腔镜医师安全地选择切入点和穿刺途径,对腹腔镜可调式胃捆扎术的术前准备和术中操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以三维重建为基础的手术模拟系统将有助于腹腔镜医师的技术培训以及术前的模拟分析,必将给腹腔镜外科的研究和发展带来一场全新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