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脂肪来源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的研究 目的: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早期(Ⅰ、Ⅱ期)可通过骨髓干细胞移植来获得临床和形态学改善,骨髓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能够在体内微循环环境影响、应力作用及血液供应条件诱导下,向成骨细胞分化,进而促进股骨头成骨、再血管化,进而达到修复坏死股骨头的目的。但在临床工作中,自体骨髓干细胞的采集较为困难,同时存在采集量少及分离提取步骤繁琐等缺点,故临床上很难获得足够的骨髓干细胞数量,从而导致成骨细胞(Osteoblast,OB)来源不足。 作为骨修复工程的重大难题,成骨细胞来源较少、细胞分化又相对复杂等问题一直制约着骨修复的进步和发展,因此积极探索成骨细胞的其他来源对治疗骨折,甚至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具有一般干细胞的特点:它属于多分化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因此对脂肪干细胞进行定向诱导可分化为成骨细胞。此外,与其他细胞相比有以下优势:取材容易,体外增殖速度快,ADSCs能够进行自体移植,无免疫排斥反应等。脂肪来源干细胞所具有的修复、替代和再生能力为临床医学尤其是骨外科提供了一个发展新疗法的机会,它可以转化成损伤的成骨细胞、组织和器官,进而起到组织修复与再生作用。 方法:利用实验法,取成年大鼠脂肪分离获得ADSCs经细胞免疫荧光法、RT-PCR法鉴定ADSCs获得纯化后的细胞,利用化学试剂法将ADSCs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 结果:经茜素红S化学染色法进行染色、RT-PCR检测成骨细胞特异性基因的表达与否、及其诱导前后的碱性磷酸酶含量的变化情况,鉴定诱导后的成骨细胞,结果显示我们成功的将ADSCs诱导为成骨细胞。 结论:分离的ADSCs经细胞免疫荧光法、RT-PCR法等方法鉴定,其表面标志鉴定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CD13,CD29,CD44,CD71,CD90,CD105阳性表达,而CD34,vWF阴性表达,并通过化学诱导剂法将脂肪干细胞成功的诱导为成骨细胞,可以用于后续动物模型试验中股骨头坏死的修复与治疗,并在不远的将来逐步应用到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治疗中。 第二部分、髓芯减压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多孔钽棒植入术微创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疗效分析 目的: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是股骨头血供障碍导致骨细胞缺血性坏死的一种渐进性疾病,多见于中青年,是临床骨科的常见病。许多患者因未及时、有效治疗而最终不得不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传统的单纯髓芯减压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疗效受大多学者肯定,但由于术后股骨头软骨下骨板缺乏有效结构支撑,易造成塌陷、骨折等并发症,因此仍存有争议。近年来,随着对ONFH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多孔金属钽棒治疗早期ONFH成为了研究热点,其与人体有高度的生物相容性,能促进坏死区再血管化,且与骨骼弹性模量相当,可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同时,利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促进股骨头内成骨、再血管化,进而修复坏死股骨头的干细胞技术也成为了热门课题。这些技术在临床上均已取得一定疗效,为ONFH的进一步治疗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如果将3种技术联合应用治疗早期ONFH效果会如何呢?目前鲜有文献报道。 为此,我们采用髓芯减压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多孔钽棒植入术微创治疗早期ONFH并随访观察其临床疗效。 方法:据国际骨循环学会(ARCO)分期标准,选取2011年1月~2012年6月共30例(36髋)早期(Ⅰ、Ⅱ期)ONFH患者在我院行髓芯减压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多孔钽棒植入术微创治疗。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36~60岁,平均41.57岁;病程为15~32个月,平均22.53个月。每位患者均采用统一的术式:经自体骨髓干细胞采集、分离、髓芯减压后,植入骨髓干细胞和多孔钽棒。术前及术后随访过程中根据Harris评分和改良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骨坏死放射学分期系统进行评估。 结果:随访15-32个月,随访时行Harris评分和影像学检查。(1)临床疗效评价: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的(54.30+9.42)分,提高到术后6个月的(67.26±6.35)分,和末次随访时的(83.26±8.15)分,优良率为88.89%,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髋关节疼痛症状均减轻或消失,髋关节活动度明显增大,功能改善。Harris评分指标中,以疼痛指数改变最为显著。(2)影像学疗效评价:末次随访时本组病例组无一例发展为ARCOⅢ期塌陷,但有4例进展为ARCOⅡ期。根据改良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骨坏死放射学分期系统,6期共15种亚期按总分15分评定,由术前的(10.18±1.79)分升高至末次随访时的(12.56±1.31)分,平均提高2.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髓芯减压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多孔钽棒植入术微创治疗早期ONFH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使早期ONFH患者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尚需大样本临床试验及长期随访进一步验证。 第三部分、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青壮年晚期股骨头坏死的近期疗效分析 目的: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ofthe femoral head,ONFH)是股骨头血供障碍导致骨细胞缺血性坏死的一种渐进性疾病,常见于青壮年。股骨头坏死进展快,保守治疗效果往往不佳。据统计约60%-80%未经有效治疗的患者将在1-5年内出现股骨头塌陷甚至变形,其中多数又将在2-3年内进展至股骨头坏死晚期而需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目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作为一种成熟而经典的治疗手段已获得众多患者和临床骨科医师的普遍认可。由于青壮年晚期ONFH患者髋关节活动强度与频率较大,将来可能会面临人工关节翻修问题,而文献报道传统的骨水泥型全髋关节假体置换术后翻修率较高、翻修难度大,因此,如何延长假体使用寿命,同时保留更多骨质方便将来翻修是施行初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骨科医师所必须慎重考虑的重要因素。 为此,我们对青壮年晚期ONFH患者采用近年来临床应用广泛、保留骨质较多的非骨水泥生物型Ribbed假体进行全髋关节置换,并随访观察其术后近期临床疗效。 方法:对2010年6月~2011年10月在我院接受采用生物型Riberd假体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27例32髋青壮年晚期股骨头坏死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所有患者根据国际骨循环学会(ARCO)分期均为Ⅲ期以上,其中男17例,女10例;年龄27-58岁,平均41.7岁;均采用后外侧入路。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和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时的髋关节功能。术后随访时拍摄双髋X线片了解假体的位置以及有无松动、周围有无骨质吸收情况。 结果:失访1例,26例30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3~39个月,平均28.5个月。术后4例患者出现双下肢不等长,但长度差值<2cm。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期间未发生感染、股骨颈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所有患者髋关节疼痛症状均明显改善或消失,无一例出现髋关节翻修,末次随访X线片上假体位置良好,无髋关节假体脱位、松动及假体周围骨质吸收情况发生,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平均(35.6±10.2)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95.2+4.49)分,WOMAC骨关节炎指数由术前平均(68.6±11.1)分下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2.8±5.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应用生物型Ribbed假体置换治疗青壮年晚期ONFH,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特点,保留骨量较多,假体初始稳定性好,相关并发症少,近期疗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