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属纳米结构所具有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在光电领域、材料科学领域等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近年来,金属纳米结构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增强分子荧光已成为材料领域中的研究热点。然而,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应用于纳米颗粒的荧光增强还鲜有报道,特别是在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增强三线态-三线态湮灭上转换发光方面还是一个空白区。因此,本论文主要研究了金属银纳米线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增强纳米颗粒的聚集诱导发光,以及银纳米线与纳米颗粒之间的比例对发光增强效应的影响,并验证了银纳米线增强荧光的机理;将银纳米线应用到聚集诱导上转换纳米颗粒的发光增强,初步探究了等离子体效应对于上转换的影响;同时还尝试将非手性的上转换体系引入到手性环境中诱导其发出上转换的圆偏振光。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合成了一种以蒽为核心的四苯乙烯类的聚集诱导发光分子BTPA,通过紫外、荧光及发光量子产率表征了 BTPA的聚集诱导发光性质。利用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将BTPA分子保护起来,制成纳米颗粒(BTPA-NPs)并分散在水中,进一步将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保护的银纳米线(AgNWs)与BTPA-NPs通过静电作用吸附在一起,可使银纳米线的等离子体效应能够影响到BTPA-NPs。通过荧光光谱和荧光显微镜分析了其荧光增强效应;通过测试其荧光衰减寿命、发光量子产率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验证了等离子体效应作用于BTPA-NPs的机制。2、往上述的BTPA-NPs中掺入敏化剂PtOEP制备成聚集诱导上转换纳米颗粒(iPUC-NPs),并通过紫外、荧光分析了敏化剂和湮灭剂之间的光物理性质。在溶液和聚集态下表征了该体系的聚集诱导上转换发光性质。研究了不同激发波长下的iPUC-NPs与iPUC-NPs/AgNWs的上转换发光性质,结果表明随着激发光强度的增强,银纳米线可以更显著的增强iPUC-NPs的发光强度。进一步利用上转换寿命衰减曲线和不同激发光强下iPUC-NPs与iPUC-NPs/AgNWs的上转换发光增强因子和磷光增强因子探究了等离子体效应增强三线态-三线态湮灭上转换发光的机制。同时,我们还将iPUC-NPs制成了聚乙烯醇薄膜,研究了该薄膜在空气中的上转换发光性质。这为后续的器件化及应用奠定了基础。3、根据DPA的结构设计合成了含两个羧基基团的受体分子DPAH,将DPA和DPAH分子与敏化剂PtOEP共混后加入到手性凝胶因子D/LG中成胶,初步探讨了这个混合体系的上转换发光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使用非手性的给受体对在手性环境下可发出上转换的圆偏振光。这说明将手性环境引入上转换体系中是一种实现圆偏振发光的简单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