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can高清电子染色技术在筛查右半结肠息肉样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来源 :首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结直肠腺瘤作为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早期发现并切除可以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但是,结肠镜检查对结直肠腺瘤具有较高的漏诊率,尤其是右半结肠由于皱襞深、病变常为扁平型,漏诊率更高。结直肠腺瘤常表现为息肉样形态,因此如何有效提高右半结肠息肉的检出率,减少其漏诊率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及难点。肠道准备情况、盲肠插镜成功率、腺瘤数量、退镜时间等均与息肉漏诊率相关。电子染色技术作为新的内镜技术应用于临床,对提高息肉检出率是否有帮助仍有争议。本研究通过对i-Scan模式内镜与白光内镜比较,探讨i-Scan高清电子染色技术对息肉检出率的影响。目的:探讨i-Scan技术能否提高右半结肠息肉,尤其是腺瘤的检出率,为减少结肠镜下息肉的漏诊提供简便、有效的方法。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收集自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进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200例。采用结肠镜单人操作法进镜至回盲部,用白光模式退镜观察到结肠脾曲,再次进镜后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白光模式及i-Scan模式退镜再次观察右半结肠,比较两组两次退镜后右半结肠息肉及腺瘤的检出情况,并分析第二次退镜时多检出息肉及腺瘤的特点。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对数据分别进行差异性分析,P<0.05认为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入选患者189例,其中i-Scan组96例,白光组93例。第1次退镜时,i-Scan组人均检出息肉0.948±1.173枚,息肉检出率为49.0%;白光组人均检出息肉0.753±1.332枚,息肉检出率为38.7%;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别(P=0.099,0.156)。比较两组检出的息肉特点显示:息肉的大小、部位、形态、病理类型均无显著差异(P=0.335,0.650,0.111,0.301)。2次退镜后,i-Scan组人均息肉检出数量显著高于白光组(1.469 vs 1.011,P=0.028),息肉检出率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别(61.5%vs 48.4%,P=0.071)。i-Scan组第2次比第1次退镜多检出息肉的患者百分比高于白光组(37.5%vs 22.6%,P=0.025)。i-Scan组与白光组相比,能检出更多的小息肉(84.0%vs 58.3%,P=0.016),多检出息肉的形态、部位、病理类型无显著差异(P=0.416,0.706,0.967)。2次退镜后i-Scan组与白光组比较:检出的人均腺瘤数量显著增加(0.979 vs 0.624,P=0.039),但没有增加腺瘤检出率(47.9%vs 35.5%,P=0.083);第2次退镜多检出腺瘤的患者百分比高于白光组(24.0%vs 11.8%,P=0.030)。i-Scan组与白光组多检出腺瘤的大小、部位、形态无显著差异(P=0.256,0.933,0.708)。结论:i-Scan模式退镜可以增加右半结肠息肉及腺瘤的检出,不增加右半结肠息肉及腺瘤的患者检出率,能够提高多发息肉及腺瘤患者息肉样病变的检出。与白光模式相比,能检出更多的小息肉。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及目的:分子靶向治疗为晚期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其中与分子核医学息息相关的放射免疫治疗(Radioimmunotherapy,RIT)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它是以肿瘤细胞表面特异性高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结直肠癌的复发转移是多基因共同参与的、多步骤的过程。其中,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是一种重要的天然药物资源,从雷公藤植株提取分离所得到的倍半萜生物碱具有良好的医药和农用活性,经济价值大。但雷公藤次生代谢物含
目的:观察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小鼠模型中肠上皮细胞岩藻糖基化水平的变化,对其中可能的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将42只日龄10天的C57BL/6新生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NEC组(n=21,通过人工喂养+缺氧+冷刺激方法建立NEC模型)和对照组(n=21,由母鼠喂养,不做其他处理),建模3d后处死新生鼠。采用NEC病理损伤评分评估NEC建模效果;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岩藻糖基化肠上皮细胞(F-
BRAF V600E突变作为最常见的肿瘤驱动基因变异和肿瘤生物标记物,对肿瘤的诊断、预后和靶向治疗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BRAF V600E突变在某些临床样本中的含量可能极低,现有的方法往往无法进行简单快捷的检测。本课题结合双锁式Gap连接酶链式反应和超支化滚环扩增,建立了一种新的实时荧光突变检测传感策略,以满足临床对低丰度BRAF V600E突变的检测需求。本课题首先设计了一对锁式探针用于双锁式G
抗癌药物的耐药是癌症治疗失败的常见原因,抗癌药物耐药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分子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索。确定新的治疗靶点从而克服癌症耐药性仍然是目前药物研发的主要挑
当代社会发展迅速,信息飞速的传播,使人类正式步入了图像时代。视觉的冲击力与观赏性似乎成为大众的需求,也给生活带来了丰富的变化。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更多的创新与可能性,绘画正在从传统中寻求新的出路。同时图像的发展为绘画带来巨大挑战也同时注入新的活力。本文会从不同创作方式探究图像时代下艺术创作的时代特征与现实意义。结合自己的创作分析绘画形式的变化。通过图像时代绘画方式的解读,为绘画提供重要考证,同时也对今
宋代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是一个特别辉煌的时代,宋学则是研究宋代文化始终绕不开的话题。包恢作为南宋末期的理学家、诗学家、政治家,其理学成就不低,他自谓“某素不能诗,何能知诗”(1),却又写下了数篇扎扎实实的诗学文章,其诗学文章明显的融入了理学色彩;尤其是包恢提倡的“真诗”理论不可忽视,在诗学史上也是可圈可点的一笔。包恢留下的诗论文章不是很多,从包恢的文集《敝帚稿略》中可以发现其诗学文章中不少提法都是典
陈铨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和话剧批评家,他对于战国策派的理论贡献和四十年代民族文学的大力宣扬,以及对话剧的创作与批评,都是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陈铨的戏剧创作,不仅是战国策派政治理论的重要实践,也是他践行文学批评与哲学主张的重要文体。文章将围绕陈铨口中“伟大的将来”的文学——戏剧,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章以陈铨抗战剧作的内容为主题,分析其“战争与爱情”书写下的国家民族意识。陈
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费尔克劳夫的三维模型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框架下,于网站(https://www.worldanimalprotection.org)上选取50篇动物保护类的新闻报道进行生态性话语分析研究,从及物性,名词化,被动语态和情态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揭露并批判文中隐藏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寻找并探索文中的“生态中心主义”思想,继而达到阐释语言、生态环境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和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