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蛋白/多糖复合凝胶流变学及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mlb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蛋白质与多糖是半固态食品的主要结构与功能成分,对食品的结构特性起决定性作用。当蛋白质和多糖在同一体系共存时,由于两者之间的热力学不兼容而导致相分离,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微结构。本文采用相图分析、动态流变、质构分析、扫描电镜和激光共聚焦图像分析等技术系统研究大豆蛋白/多糖复合凝胶体系的流变性质、质构及微结构,研究了复合凝胶形成过程的动力学,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大豆7S蛋白/葡聚糖复合热致凝胶的流变性质。重点研究了不同分子量葡聚糖及浓度对复合凝胶热性质和流变学的影响。研究表明,高分子量和高浓度的葡聚糖由于提高了占位效应从而促进了复合凝胶相分离,增加葡聚糖分子量和浓度可提高大豆7S蛋白复合凝胶的强度。随离子强度的增加,大豆7S蛋白/葡聚糖复合凝胶强度减弱。2.研究了葡萄糖酸内酯(GDL)诱导的大豆11S蛋白冷致凝胶的流变学性质及微结构。结果表明,冷致凝胶的最终pH值及凝胶强度都取决于总酸化速率。随着酸化速率的升高,凝胶强度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低酸化速率条件下形成的凝胶微结构较均一,高酸化速率条件下形成的凝胶微结构较粗糙且孔隙度较高。3.研究GDL诱导的大豆分离蛋白/葡聚糖复合凝胶的流变学和质构性质。结果表明,复合凝胶的凝胶起始点及模量峰值取决于体系的酸化速率,随葡聚糖浓度的增加,复合凝胶的强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随葡聚糖分子量增加,复合的凝胶强度变化越显著。4.系统研究了GDL诱导的11S蛋白/刺槐豆胶(LBG)复合冷致凝胶相行为、流变性及微结构。研究表明,复合凝胶的流变学、质构特性及微结构取决于体系的相分离过程与凝胶过程的竞争作用。复合凝胶的相分离始于凝胶的起始点,并在凝胶过程中越来越明显。随LBG浓度的升高,凝胶强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微结构由蛋白质连续相向蛋白多糖双连续相及多糖连续相转变。随蛋白浓度的增加,复合凝胶强度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随着总酸化速率升高凝胶强度先上升后下降,两相的结构为单连续的蛋白单相体系。离子强度的增大引起蛋白间静电屏蔽作用增大从而导致微结构呈粗糙的聚集体状态,低浓度的盐离子增大了凝胶强度,高浓度的盐离子使得蛋白过度聚集凝胶性下降至最后不能形成凝胶。5.研究了葡聚糖硫酸盐(DS)诱导形成大豆11S蛋白冷致透明凝胶。结果表明,随着DS浓度的升高,冷致大豆11S蛋白透明凝胶强度变弱但透明度增高。DS抑制大豆11S蛋白的热变性聚集,DS和11S交联形成了可溶性聚集体从而有效的抑制了蛋白质聚集,但离子强度的增大导致DS的抑制聚集效果下降。DS抑制聚集的效果主要是由电荷的变化导致,说明11S/DS之间主要是依靠静电相互作用。而盐离子的加入使得可溶性聚集体减少进而蛋白质的聚集程度升高。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患者经颅多谱勒超声(TCD)检查的特点,评价TCD在CCCI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CCCI患者行TCD检查,并与正常人的TCD结果对照比较。结果 TCD异常患者21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肺宁合剂中的盐酸麻黄碱和盐酸伪麻黄碱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Hedera ODS2柱(4.6 mm×200 mm,5μm),流动相为0.1%磷酸溶液-乙腈(95∶5),测定波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加速推进,资源紧缺、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三农”问题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壁垒。建设好新农村必须规划先行,新农村的时代背
<正>案例2004年8月3日下午14时10分许,停放在广州市A货运停车场内的某运输公司装满货物的汽车突然起火。货场工作人员遂拨打报警电话,后消防队赶到。在救火过程中,巨大的火焰
<正> “柴门霍夫效应”是世界语的创始人柴门霍夫医学博士发现的。他在《国际语理想的本质和前途》的著作中写道:“一切在人类历史上起重要作用的理想,往往会遇到同一命运:当
儿童在我们现在控制人口数量的社会里,在每个家庭里都是备受宠爱的。在受宠方面可以与这些可爱的孩子们相比的,时下或许要数许多家庭里豢养的宠物了。
期刊
目的:探究分析将盐酸氟桂利嗪应用于偏头痛的预防性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确诊为偏头痛的患者78例,均给予盐酸氟桂利嗪预防性治疗,观察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老年咳嗽变异型哮喘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提高临床救治水平,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老年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结果:所
当今,我国各种公共危机频发,各种媒体快速发展,传播手段极大丰富,民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有了显著的增加。民众希望获得及时、全面的信息,然而政府在公共危机处理中,或是出于稳
数学实验教学是目前国际社会比较认同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它顺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适度有效的实施数学实验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还有助于提高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