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吉林省2012-2016年细菌性痢疾发病的流行特征和空间分布特点的分析,为防控我省细菌性痢疾的疫情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为进一步开展有效的疫情防制措施和优化公共卫生资源的配置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分析吉林省2012-2016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的8627例细菌性痢疾病例,应用Excel 2007和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整理和分析,描述细菌性痢疾病例的三间分布。采用ArcGIS10.2软件对细菌性痢疾不同年度、季节的发病情况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提取热点区域和冷点区域,揭示细菌性痢疾的空间聚集性情况。结果:1.2012-2016年吉林省细菌性痢疾累计发病8627例,共死亡1例,年均发病率为6.27/10万,各年份发病率分别为:2012年11.68/10万,2013年7.60/10万,2014年5.35/10万,2015年3.74/10万,2016年3.00/10万,呈现逐年下降的特点;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各年发病趋势基本相同,发病总体上均呈单峰分布,5月份发病数开始上升,7月份达到峰值,9月份后疫情开始下降,除2015年发病高峰出现在6月份外,其他年度发病高峰均出现在7月份,即第26周和第30周;5岁以下年龄组是高发人群,尤其是未满1周岁的儿童,5岁以下年龄组中,不同年龄组之间细菌性痢疾的发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1,P<0.01);男性病例4937例,女性病例3690例,男女性别比为1.34:1;报告病例数居前十位的职业为:散居儿童、农民、家务及待业人员、学生、离退人员、幼托儿童、工人、其它职业、干部职员、商业服务人员;年平均发病率居前三位的地区分别为:吉林市、通化市和白城市,前五位的县区为:高新区、二道江区、集安市、汽车区和船营区,发病率较高的县区均集中在长春、吉林和通化地区。2.在分析细菌性痢疾发病水平的空间分布中,莫兰指数(Moran I)分析和高/低聚类(Getis-Ord General G)分析均对于2012年细菌性痢疾发病水平呈现显著性的聚集现象;在2014年、2015年和2016年的分析中,莫兰指数(Moran I)分析和高/低聚类(Getis-Ord General G)分析均没有得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推断,即发病呈现空间随机分布,不存在高和(或)低值聚集现象;在2012-2016年总体、2013年和2012-2016年各季度的分析中,莫兰指数(Moran I)分析结果显示细菌性痢疾的发病呈现高和(或)低值聚集现象,但是高/低聚类(Getis-Ord General G)分析并没有做出有统计学意义的推断,无法拒绝零假设,即以上时间段吉林省细菌性痢疾的发病水平空间分布不存在聚类现象。3.在吉林省2012-2016年各年度和各季度细菌性痢疾发病的地域分布分析中,局部自相关热点(Getis-Ord Gi*)分析结果均显示出了3个热点发病区域:分别位于吉林省的中部(2个)和南部(1个),显示出了1个冷点发病区域,位于吉林省的中西部;聚类和异常值(Anselin Local Moran I)分析结果均显示出了1个高值聚类(HH)区域,位于吉林省的中部,还显示出了1个由低值围绕的异常值(HL)的区域,也位于吉林省的中部。结论:1.吉林省2012-2016年细菌性痢疾发病逐年下降,在时间分布上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夏季为高发季节,7月份达发病高峰;人群分类上以散居儿童为主,年龄以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未满1周岁的儿童为主,男性高于女性;高发地区为吉林、通化和长春地区。2.吉林省2012年的细菌性痢疾发病水平呈现空间高值聚集现象,其他各年度、各季度和5年总体水平均呈现空间随机分布。3.吉林省细菌性痢疾各年度、各季度发病的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吉林省的中部和南部地区,发病的高-高聚集地区是吉林市的城区、高-低异常地区是长春市的高新区,以上地区为疫情防控的薄弱地区,应给予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