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转型期,但发展模式仍然是以农业及其经济形态为基础。农村规模和农业经济形态决定了国家宏观经济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依赖程度在短期内不会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而减弱,而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和现代经济模式的转变,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城镇化成效显著,但农业经济已经不可逆转的成为工业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亚经济形态,即原材料和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城乡统筹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战略思想和实践举措,重要落脚点就在于如何发展农业经济,以更加主动的融入’城市经济当中,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荣。从一般的道理上讲,农村和城市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农村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市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因此,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才能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中央强调要城乡统筹,还有更为具体的,或者说更加直接的原因。一直以来,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都呈现明显的二元结构,这使得国内城乡分割现象十分严重,城乡差距也逐步拉大。在构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程中,城乡金融服务一体化是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目前,我国城乡金融服务仍然存在二元化结构性矛盾,农村金融服务未能满足城镇化的巨大金融需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城乡统筹建设,离不开金融部门的支持。农村金融的基本功能在于融通不同部门的资金余缺,使资金由盈余部门向赤字部门转移,把资金配置到最有效益的部门去,从而提高农村经济效率且更好地使用社会资源,使农村经济得以快速增长,农民生活水平得以迅速提高。如何发挥农村金融服务的支撑作用,成为统筹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重中之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处于金融生态的末梢,对整个金融生态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在市场资源配置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宏观层面而言,基于全国范围着眼,由于城市化带来的冲突,统筹城乡发展普遍存在城乡资源配置失衡、城乡经济结构不合理、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城乡市场缺乏对接平台等问题,迫切需要一个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农村金融的统筹城乡现状矛盾突出表现在:第一,农村金融体系方面。金融机构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新兴金融机构准入困难,缺乏相应的监管和考核体系,也缺乏政策性扶持,惜贷、畏贷现象严重,农户的借贷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农村金融产品服务和创新不足;第二,社会保障方面。我国传统实行完全的城乡分治,农村社保资金由弱质经济体自行统筹,未能发挥社会保障在收入再分配中的基础性作用,财政对于社保资金的补贴还不到位;随着大量农民非农化就业进入城市,农民工、失地农民和纯农民三者的动态社会保障问题日益严峻。农业保险体系发育总体落后,缺乏民间主体的有效参与。第三,我国目前的涉农投融资仍为政府主导型,财政投入方式单一,有试图“包办”三农投入不足的倾向。受到市场化程度和现代农业生产模式的制约,小’农生产方式难以与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结合,社会力量和金融机构的投入和参与不足。现有的农业金融机构在贷款数量和结构上难以给予土地流转需求以金融支持,农民难以便捷的通过宅基地、住房等资产作为有效抵押物获得发展生产、创业所需的资金,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微观层面而言,城乡统筹这一概念的提出和实践,非常重要的一个阵地在于我国一些特大城市的城乡交界处,城市化给这些城郊农村带来一系列深刻的变革,伴着城市的扩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郊农村在生态、土地、文化休闲等方面的价值日益凸显。城市扩张引起的土地增值给城郊农民带来丰厚的资产收益,但也带来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随着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社等新兴金融业态不断的扎根农村,农商行开始走出当地设立异地分支机构,农村金融的供给却还不能满足城郊农民,特别是先富起来农民的金融需求。第二,城郊农村定位中面临的资金问题。城郊农村在城市化背景下,无论是打造城市圈的物流配送、蔬果基地还是旅游目的地,都需要大量资金、人力和物力,在综合考虑明确自身的需求和效益最大化的职能定位下打造农村要素市场和农村商品流通体系,接受城市核心辐射,提升和优化城郊农村产业结构。第三,土地是农村最重要的生产资源,地缘优势是城郊农村的法宝,宝贵的土地资源也具有极大的增值空间。但城郊的土地资源利用存在复杂多样性,土地权利界定不清晰导致农村土地无法进入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难以使当地农民共享资产增值带来的财富,围绕农地开发、生产、经营所进行的资金融通难以实现。城郊失地农民非农化转移过程中对金融服务也提出了新的需求。基于上述困局,要发展农村金融以促进城乡统筹,也需要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出发进行探索。基于全国范围而言,在城乡统筹的整体思路下,通过城乡一体化的带动,积极改革、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在统筹过程的杠杆作用,应从金融体系、社会保障和农村投融资制度方面入手。第一,在金融体系建设方面。放开准入、加强监管、鼓励农村金融组织多元化,创新金融产品、业务,提高金融服务普惠制和均等化建设,建立政府优惠扶持体系,加大政策支持引导力度。第二,改革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明确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范围,扩大统筹城乡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渠道,探索保险救助与保险赔偿相结合的经济补偿制度,推出农业保险新项目,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第三,形成以“政府支持、市场运作”为核心,农户及其组织、农业企业为主体,政府涉农投融资平台为辅助,财政资金为杠杆,农发行、农行、地方农商行为主力,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等中小银行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为补充,担保公司和保险公司为保障的立体、多元的涉农投融资新体系,更好地调动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积极性。微观层面而言,针对农村要素、土地市场发育不足,积极培育农村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对城郊农村而言,政府要与土地、城建、金融等部门齐抓共管,以农地金融方式调动多方面的资源和资金优势。在大城市的城郊农村试点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推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村民住宅、中小企业无形资产等非标准抵(质)押品组合抵押模式,创新贷款组合抵押工具。产权交易所探索开展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村民住宅、中小企业物权、债券、股权、知识产权、经营权、使用权、无形资产等交易业务,提高抵(质)押品的流动性。本文从内容上共分六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我国城乡统筹和农村金融当前的形势及研究意义,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并且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第二章对国内外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和相关理论、实践经验进行综述;第三章研究了农村金融助力城乡统筹的传导路径。在目前中国不同城乡统筹经济发展背景下,无论各地采取“供给领先”或“需求追随”哪种金融发展模式,都不可或缺资金和信用两个方面的助力来推动经济建设,其中包括了政策性资金的传导路径、商业性资金的传导路径、契约型信用的传导路径和关系型信用的传导路径的研究。第四章首先从宏观范畴讨论城市和工业发展的前提下,城乡统筹和农村金融互动发展存在的问题,然后从微观范畴讨论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全国范围内都出现了城市交界处的城乡两种生活模式、土地利益、劳动力转移等带来的冲突,具体而微的阐述城乡统筹与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困难;第五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别提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以推进城乡统筹的具体对策,即对发展农村金融促进城乡统筹的路径研究,其中对成都和重庆在被批准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农村金融对城乡统筹发挥的创造性作用进行了梳理。第六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研究思路上创造性将农村金融助力我国城乡统筹的发展区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基于以上所述两个层面,发展农村金融能够开辟农村经济的融资渠道,将农村经济产业链成功融入城市经济,形成经济领域的城乡统筹,从而为全面的城乡统筹提供最基本的产业框架。文章在农村金融业务创新和农地金融流转的尝试以助力城乡统筹进程方面略有贡献,但不足之处在于因为篇幅局限,对改革城乡投资体制研究和农村金融如何对农村环境的保护作用发挥方面尚存在欠缺,未能展开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