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球囊支架对吻技术(BSKT)和传统导丝保护技术(JWT)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即刻和远期临床效果,评估BSKT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于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循环内科住院诊断为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提示真性分叉病变并接受PCI治疗的患者89例,总计真性分叉病变90处。将其随机分为球囊支架对吻技术组(患者44例,病变45处)与导丝保护技术组(患者45例,病变45处)。以单支架策略为治疗原则,各组按照相应的技术要求完成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即刻定量冠脉造影分析结果及围术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术后随访6-24个月,比较两组远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心绞痛及严重心力衰竭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主支置入支架后,BSKT组的边支闭塞率显著低于JWT组(0%vs.15.6%,P<0.05);BSKT组的边支后处理(包括边支球囊扩张和边支支架植入)率显著低于JWT组(8.9%vs.26.7%,P<0.05);术后BSKT组的近段主支残余狭窄程度[(6.1±5.1)%vs.(9.6±8.6)%,P<0.05]和边支开口直径狭窄程度[(51.6±20.6)%vs.(70.3±20.8)%,P<0.05]较JWT组明显降低。BSKT组的围术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围术期心肌梗死、靶病变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JWT组(0%vs.13.3%,P<0.05)。所有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9.0±6.1)个月,对比两组远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心绞痛(CCS分级≥Ⅱ级)及严重心力衰竭(NYHAⅣ级)的发生情况,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球囊支架对吻技术较导丝保护技术对边支的保护作用有明显优势。其边支闭塞率和边支后处理率低,术后近段主支和边支开口直径狭窄程度低,显著提高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即刻造影结果。(2)球囊支架对吻技术的围术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低,即刻临床效果优于导丝保护技术,其远期疗效不劣于导丝保护技术,已初步证实球囊支架对吻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边支保护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