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疟疾仍然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据WHO最近统计,全世界有40%的人生活在疟区,每年有3亿人感染疟疾,1.2亿人发病,200万人病死,仅非洲每年就有80万儿童因疟疾病死。约占疟区儿童病死率的1/5。由于疟原虫抗药性和蚊媒对杀虫剂的耐受,使疟疾的治疗与控制更加困难。故疫苗的研制以及对疟疾保护性免疫机理的研究将可为控制疟疾提供有效的机会和手段。 自1973年Clyde以X-线照射疟原虫子孢子作为虫体疫苗研究以来,国内外还先后探索了各期虫体的粗制蛋白、提纯抗原蛋白,基因工程和人工合成肽亚单位(抗原表位)疫苗等各种疟疾疫苗。但它们各以其疫苗来源困难、分子短小、修饰性差、免疫保护性差、免疫原性弱等致命缺陷而难获成功,而且疫苗的设计、研究多限于B-细胞系统和B-细胞技术手段,即以疟疾的免疫血清或抗疟单抗筛选的虫体抗原表位为候选疟疾疫苗分子,其筛选的质与量受抗体的克隆数的限制。新近对核酸疫苗的研究尚未获得技术和效果上的突破。 如同其它真核细胞病原体疫苗尚未成功一样,看来疟疾疫苗的研究还有更深层的免疫机理及其相关的分子、细胞工艺过程需要了解、认识和探索。 从流行病学、临床观察和实验依据来看,疟疾免疫有以下五个特征:1、疟疾能产生自然免疫;2、但产生有效免疫的过程缓慢;3、获得的免疫保护不完全;4、在疟疾保护性免疫中细胞免疫可能有关键性作用;5、自然感染的疟疾,是通过宿主对红内期疟原虫的免疫识别、清除而得到痊愈的。它们提示了: 理想的疟疾疫苗应该是能促进宿主对病原体或其感染宿主细胞的识别、其免疫激活和效应较快速有效的低毒、无毒,主要是细胞(膜)免疫原性的疫苗。 所以设计一种低毒、减毒或无毒的病原体与其感染的宿主细胞作疫苗,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