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旸,福建闽清人,北宋绍圣元年贤良科进士,官至礼部侍郎,所著《乐书》二百卷,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本文上篇以民族音乐学的视角为切入点,结合其他学科诸如史学、社会学、解释学等方法的运用,采用多视角、多学科、多层面的研究以求最大可能地还原历史。根据《宋史·陈旸传》及两度赴陈旸故里调查所掌握的族谱等文史材料,结合宋代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围绕几个明显具有政治思想意义的事件以及与此相关的“关系”——社会网络、个体身份形成过程展开讨论。勾勒出陈旸的人生轨迹:首先接受的是作为“儒士”的培训——为其打造“为官”和“为学”的基础;继而是“学而优则仕”;然后是在“为官”的过程中结成“为学”之果——《乐书》,并试图以此实现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下篇在完成《乐书》标点的基础上,首先对《乐书》的本体结构、内容和著述方式及其学术源流进行深入论析,窥探陈旸恢复“礼乐制度”、强化“乐用”的价值取向,以期历史地认识《乐书》。其次从《乐书序》及《进乐书表》读解陈旸力求恢复上古礼乐制度的著述动因。陈旸虽然生活在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微的宋代,但他对“三代”的礼乐文化仍然保持着高度的崇敬之情,由此反映出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政治文化理想,没有宋代知识分子的这个普遍理想,也就不会有《乐书》的编撰。客观地说,《乐书》在中国乐律学、音乐文献学、音乐史学乃至古代礼乐文化的发展史都应有一定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