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周是指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前256年被秦所灭为止的历史阶段。东周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独一无二的地位,它是我们祖先的智慧在冲破原始蒙昧的黑暗后发出的第一束耀眼的光芒。这束光芒在射穿二千多年的时空后,依然令今天的我们目眩神迷、为之倾倒。东周在政治上是一个孔子所谓的“礼崩乐坏”的时期,而在文化上则是众星闪耀,先秦诸子们已及他们的伟大思想对后世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武术价值观是指人们(在本文中特指先秦时人)对武术价值功能的较为恒定的看法、观点和态度。本文对东周武术价值观的考辨主要是通过对东周有影响力的学派的思想及代表人物的言行进行解析并加以恰当的逻辑推理,由此得出他们对武术价值功能的观点。由于东周学术流派众多,其思想不易归纳总结,所以本文只重点分析东周儒家学派的三位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的相关武术思想。本文在分析大量的文献资料后认为:孔子是一位文武双全的教育家,而不是“知礼而无勇”的文弱书生。他本人精通射、御却并不曾像有些学者认为的那样以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设教。所谓的“六艺”即指“六经”。除膂力过人、武艺超群外,孔子对军事也颇为精通,曾经亲自指挥过一场决定鲁国命运的战斗。孔子认为只有有所制约的“武”才能发挥其良性的功能,所谓“勇而无礼则乱”。在孔子的哲学体系中“礼”是最高的,“武”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违护礼制,他认为即便受到了压迫,人们也只能通过和平的手段而不是暴力的手段来反抗现存的礼制。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对“武”的作用进行了发展。他提出了一系列反映儒家暴力观的重要概念和命题,例如“王师”、“仁者无敌”、“保民而王,莫之能御、天吏、以至仁伐至不仁、诛一夫”等。“武”与“礼”的矛盾在孟子的思想体系里得到了彻底的解决。孟子武术价值观的基本特点是注重伦理性。他把武艺和忠、孝、信、义、仁、恕等伦理道德规范结合起来。不怨他人是仁、恕,徒不杀师是孝、义。孟子的体育思想使人感到浓重的人情味。孟子融德入武为后世武德的发展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他对运动、生命以及“武”与“兵”的认识远远超越了孔子和孟子。他提出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的运动养生观有着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荀子肯定了“武”的正义作用,认为“武”可以“禁暴除害”。荀子反对无限制地夸大武艺在军事战争中的作用,认为仅凭“隆技击”而不注重集体配合,并不能保证取得战争的胜利。正是荀子将武术的军事价值做了合理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