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征象与经眼动脉灌注化疗近期效果的相关性,以确定CT检查是否可作为视网膜母细胞瘤经眼动脉灌注化疗前选择患者和估计预后的指标。
材料和方法:
1.2008年3月至2009年7月共收治29例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其中28例36眼行2~4次经灌注化疗,比较化疗前、后的CT、B超的影像资料,考虑到辐射和经济的因素,化疗后主要采用B超复查。并依据CT征象进行分组:(1).依据钙化量分成3组:大量钙化组,中量钙化组和少量钙化组;(2).依据增强扫描强化程度分成3组:轻度强化组,中度强化组和重度强化组。
2.视网膜母细胞瘤经眼动脉灌注化疗(TOAC):股动脉插管至颈内动脉并造影,超选至眼动脉后缓慢注入卡铂20mg+5%葡萄糖30ml。
3.灌注化疗对象:选择Danziger分期[1]I、II期病例,III期患者放弃灌注化疗。Danziger标准,CT可分为3期:I期:眼内期,肿瘤局限于眼内,无眼球壁的破坏;II期:眶内期,有眼球壁的破坏,但肿瘤限于眼眶内;III期:眶外期,病变已蔓延至眼眶外。
4.分析肿瘤的钙化量和强化程度与肿瘤分期的相关性:分析灌注化疗前CT图像,利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采用独立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肿瘤的钙化量和实性成分强化程度与肿瘤的分期是否具有关联性。
5.分析灌注化疗近期效果与肿瘤钙化量和强化程度的相关性:利用B超测得36眼化疗前和前两次化疗后的肿物最大径,II期患者为眶内肿物最大径,并算出每组病例的化疗后肿瘤缩小平均差值(第二次化疗后与第一次对比),评估灌注化疗效果,利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观察肿瘤的钙化量及实性成分强化程度与灌注化疗效果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
6.分析灌注化疗近期效果与肿瘤分期的关系:观察I、II期36眼肿瘤灌注化疗前后最大径变化,并经统计学分析,观察I期和II期患者灌注化疗效果的差异。
结果:
1.36眼依据肿瘤钙化量分组结果:大量钙化组27眼,中等量钙化组5眼,少量钙化组4眼。依据实性成分的强化程度分组:轻度强化组30眼为,中度强化组6眼,重度强化组为0。
2.肿瘤的钙化量与肿瘤分期的关系:经统计学分析,X2=0.059P=0.808,关联系数=0.04;肿瘤的强化程度与肿瘤分期的关系,经统计学分析,X2=0.035 P=0.851,关联系数-0.03。
3.肿瘤的钙化量和灌注化疗效果的相关性: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F=3.08,P=0.082,显示处理效应和时间效应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结果F=182.88,P<0.001,显示时间主效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4.肿瘤实性成分强化程度与灌注化疗效果的相关性: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F=2.17,P=0.144,显示处理主效应和时间效应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结果F=140.65,P<0.001,显示时间主效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5.肿瘤的分期与灌注化疗效果的关系:I期和II期化疗前后的肿物最大径,I期:化疗前约9.4mm,第一次化疗后约5.3mm,平均缩小约4.1mm;第二次化疗约2.5mm,平均缩小约6.9mm。II期肿瘤最大径平均值:化疗前12.5mm,第一次化疗后7.3mm,平均缩小5.2mm;第二次化疗后3.5mm,平均缩小9mm。据统计学分析,p>0.05,显示I期和II期肿瘤的灌注化疗效果无显著差异。
结论:
1.经过全身化疗后RB钙化率高,肿瘤100%出现钙化,钙化量多,75%大量钙化。经过全身化疗后肿瘤血供减少,83%均为少血供,CT呈轻度强化。
2.全身化疗后,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经眼动脉灌注化疗局部近期效果是显著的,近期分期未能改变。
3.视网膜母细胞瘤经全身化疗后,肿瘤钙化量和强化程度与肿瘤的分期没有相关性。
4.全身化疗后视网膜母细胞瘤的钙化量与灌注化疗局部近期效果没有明确相关性。
5.全身化疗后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肿瘤CT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强化程度与灌注化疗局部近期效果没有相关性。
6.视网膜母细胞瘤I期和II期肿瘤的灌注化疗效果无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