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油田裂缝性油藏冻胶型封窜体系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ie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HH油田为裂缝性致密油藏,孔隙度10.8%,渗透率0.4×10-3μm~2,目前采出程度1.23%。先导试验注水补充能量时出现严重水窜问题,水窜时表现出的注水量少、水线推进速度快的特征。鉴于长M油藏致密、基质驱替压力梯度大,封堵上述水窜裂缝需要堵剂具有较好的强度,能承受较高的注水压力。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研究适合HH油田裂缝性致密油藏调剖封窜堵剂,抑制注入水沿裂缝水窜,封堵地层水窜通道,解决致密油藏能量补充的技术难题,为实现HH油田经济有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持。本论文研究了有机铬冻胶和酚醛树脂冻胶,以成胶时间、成胶强度、稳定性为评价指标,调整催化剂、交联剂、聚合物和添加助剂等物质的含量,不断优化冻胶体系,制备不同强度的冻胶满足多段塞设计需求。选取上述体系,测定成胶液的流变性,通过研究成胶液在运移过程中的流动阻力,评价冻胶的可注入性,进而研究裂缝中运移过程、温度和地层水对冻胶性能的影响。根据冻胶的老化时间和不同尺寸的裂缝,综合评价冻胶在裂缝中封堵性能(突破压力梯度、再封堵能力和耐冲刷性)。研究结果表明,0.5%7136聚合物、0.3%乙酸铬、0.03%丙二酸和0.3%QC-W构成的成胶液成胶时间为28 h,加入酚醛构成双交联体系能增强冻胶的强度。水溶性酚醛树脂冻胶中的NH4Cl在低浓度下对成胶时间影响明显,交联剂用量过高过低时冻胶都易脱水破胶,稳定剂QC-W的加入可大大提高冻胶的稳定性。以不同质量分数的聚合物可配制不同强度的水溶性酚醛树脂冻胶,质量分数大于0.4%的冻胶弹性模量已超过10 Pa,同时质量分数增大会致使成胶液粘度升高,成胶更快。0.5%G3515、0.5%水溶性酚醛树脂树脂、0.2%NH4Cl和0.3%QC-W的体系的弹性模量为15.5 Pa,在70℃老化180天时脱水率小于4%,仍保持高强度,同时具有较强的耐盐能力。上述成胶液在井筒中的流动阻力梯度不超过3.77×10-4 MPa/m,裂缝中流动阻力梯度为0.02 MPa/m(缝宽1.0mm,550 m/d)和0.045 MPa/m(缝宽0.5 mm,733 m/d),在运移过程中成胶时间会得到延缓,在65℃、70℃和75℃的成胶时间分别为68 h、48 h和40 h,地层水(矿化度低于30000 mg/L)浸泡的冻胶会吸水膨胀。老化10天的冻胶具有更好的封堵性能,冻胶在小裂缝中的封堵强度和再封堵能力好,在大裂缝中的耐冲刷性强,突破压力梯度都高于强冻胶的标准(1.5 MPa/m),远高于原油启动压力梯度。
其他文献
干热岩资源是一种绿色低碳、清洁的地热能源。开发利用干热岩对调整能源结构、节能减排、改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干热岩水力压裂过程热应力作用明显,目前热应力对水力裂缝扩展的影响研究较少。此外,在干热岩产能评价方面,评价指标单一,多个指标评价缺乏定量化描述,需要建立一个可靠的综合评价方法。通过建立干热岩的热流固耦合损伤数学模型,应用COMSOL结合MATLAB二次开发对裂缝扩展进行模拟;基于离散裂
在深水油气资源开采与传输中,水合物的生成会引起管道堵塞,造成严重的安全问题。水合物生成后颗粒间的聚集和壁面水合物生长是引起管道堵塞的两种基本模式。目前,从水合物的微观受力特性出发系统探索管道内水合物堵塞机理的研究十分有限,尤其针对输气管道的研究,更是鲜有相关的报道。本文从水合物聚集和壁面沉积过程中涉及的关键作用力为出发点,通过系统的实验探索,借助作用力模型分析,从本质上阐明水合物聚集和壁面沉积的控
降压法是目前天然气水合物藏开发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但对于降压到四相点以下有冰生成及二次水合物生成时的研究较少,而且目前的水合物藏开发数值模拟软件不能较好地模拟二次水合物和冰对有效孔隙度、有效渗透率等物性参数的影响。因此,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水合物藏开发数值模拟软件,并分析冰及二次水合物对降压开采的影响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现有水合物藏数值模拟软件HydrateResSim的基础上,考虑了冰、二次水合
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陆上注水开发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是当前我国陆上油田的一种重要开发方式,当储层天然能量逐渐衰竭时,注水开发的开发方式常常被用作在二次采油中,是油气田开发中稳油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时,在全球已探明油气储量中,低渗透油藏占有相当高的比例。随着国内常规油藏普遍进入二次采油、三次采油等中后期开发阶段,合理高效地开发低渗透油气藏已经成为国内各大油田的重点任务。国内P油田S区域属于典型的低
含水合物地层胶结较弱,水合物开采容易引起地层出砂。根据泥砂在地层中运移产出的规律,可以将水合物储层的出砂过程分为砂粒在地层骨架上的剥落及其在水合物已分解区域的运移两个子过程,其中后者主要受水合物分解区内流体运移过程的影响。研究水合物分解区泥砂在流体携带作用下的运移产出规律,是合理规划设计防砂完井措施和生产参数的关键。因此,本文主要采用理论建模结合物模实验的手段,对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区松散沉积物中的泥
深层硬地层及强研磨性地层钻进速度慢,钻进周期长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油气开采,粒子冲击钻井技术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技术支持,而钻头作为粒子冲击钻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其设计与优化及其井下工作环境研究尤为重要。本文针对传统钻头的缺陷与不足,通过三维建模软件,借鉴国外粒子冲击钻井钻头,运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钻头进行设计优化,并对井底流场规律进行研究。建立不同结构喷嘴的数值计算物理模型,对不同喷嘴内
我国大多数油田普遍采用注水开发方式,在油田注水过程中,储层的孔隙结构、地层水的性质、岩石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剩余油的分布规律等都将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本文通过对研究靶区淡水水淹层的特征分析,研究出一套适用于该区块的水淹层测井解释的关键技术和方法,研究成果对指导油田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技术支持。本文首先对该区块水淹层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进行研究,全面分析了水淹前后电性、物性、含油性、润湿性和岩电参数等变化
随着油气开发工作所面临的工程状况日益复杂,加密井、丛式井、多分支井已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这些技术在改善并提高区块产能的同时,也使得相邻井眼间距越来越小,井网变得愈发密集。因此,钻前井眼轨道防碰设计与优化、钻井作业中相邻井眼防碰监测与风险评价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大。在钻井过程中或井眼完钻后需要使用测斜工具对当前井眼进行轨迹测量,以便进行防碰监测、轨迹控制以及后续评价。迄今为止,在密集井眼防碰设计和实际
目前,冷却换热条件下综合考虑油水两相分布的油气水三相段塞流的流动与换热研究相对较少,因此研究油水和油气水多相流的流动和换热规律对多相混输系统的流动和换热的不稳定性、系统设备设计和安全运行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用意义。首先对原有气液两相水平实验系统进行改造,引入三相加热计量分离系统,优化Labview流动参数采集系统和IMP温度参数采集系统,实验中采用自制热电偶、自制热电堆和热电阻等温度测量
伴随全球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化石能源需求量不断提升,我国深水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潜力巨大,已成为我国能源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水油气田埋深较浅,地层压实程度低、成岩性差、胶结疏松,储层物性多表现为高孔高渗,因此储层出砂是深水油气井开发过程中必须面临的问题。油气井出砂会造成设备冲蚀磨损、作业次数增加、油气井产量降低甚至停产,而相较于陆地开发井,深水气井出砂危害更大,主要原因是深水气井配产量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