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闭塞受累静脉窦治疗低、中级别侧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长期临床预后研究研究目的:阐明现实情况下血管内治疗术后受累侧静脉窦闭塞的低、中级别横、乙状窦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对侧静脉窦通畅情况对于临床预后的影响。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9月~2020年4月我们中心采用闭塞受累侧静脉窦治疗的低、中级别横、乙状窦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55例。根据对侧静脉窦通畅程度评分,分为对侧静脉窦狭窄闭塞组和通畅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研究结果:1)共纳入55例低、中级别横、乙状窦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其中男性40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50.3岁。对侧静脉窦通畅组34例,狭窄、闭塞组21例,两组患者术前mR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2)38例(69.1%)患者获得至少一次大于3个月以上DSA随访,其中对侧静脉窦通畅组新发1例,狭窄、闭塞组复发10例,新发3例。在大于3个月以上的DSA随访瘘口愈合情况上,通畅组DAVF新发和复发概率显著低于狭窄闭塞组(P=0.0001)。3)53例(96.4%)患者有新近临床随访,平均57个月。与术前mRS评分相比,所有患者新近mRS3-6分减少62.5%,通畅组新近mRS3-6分以上减少80.0%,狭窄闭塞组mRS3-6分以上减少33.3%,通畅组显著优于狭窄闭塞组。研究结论:对于采用闭塞受累侧静脉窦的方法治疗的中低级别横、乙状窦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对侧静脉窦通畅的,相较于对侧静脉窦狭窄或者闭塞的患者,在中远期影像学随访上发生DAVF的复发和新发的概率更低;从mRS3-6分减少率来看,术后临床恢复情况要好于对侧静脉窦发育不良、狭窄或闭塞组。第二部分低、中级别侧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栓塞术后静脉窦通畅情况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研究目的:阐明现实情况下血管内治疗术后,双侧侧窦区通畅程度对于低、中级别侧窦区DAVF患者中远期临床预后的影响。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9月~2020年4月我们中心治疗的低、中级别横、乙状窦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77例。根据瘘口栓塞术后双侧侧窦区通畅程度评分,0-4分为限制组,5-8分通畅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研究结果:1)共纳入77例低、中级别横、乙状窦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其中男性47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51.3岁。通畅组34例,限制组21例,限制组术后即刻瘘口完全栓塞率78.7%,通畅组术后即刻瘘口完全栓塞率68.8%,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前mR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新近mR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2)55例(71.4%)患者获得至少一次大于3个月以上DSA随访,完全愈合为35(63.6%),稳定有 6 例(10.9%),复发 10 例(18.2%),新发 4 例(7.3%),其中通畅组复发0例,狭窄闭塞组复发10例,新发4例。在大于3个月以上的DSA随访瘘口愈合情况上,通畅组横、乙状窦硬脑膜动静脉瘘新发和复发概率显著低于限制组(P<0.05)。研究结论:我们中心治疗的低、中级别横、乙状窦硬脑膜动静脉瘘,绝大多数都能获得影像学完全治愈,中远期随访结果达到完全愈合占比较高,但存在新发和复发的可能性,术后侧窦区总体通畅程度较高时,则发生新发和复发的概率越低。第三部分静脉窦保护策略与低、中级别侧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临床预后研究研究目的:分析在单个临床中心使用各种静脉窦保护策略治疗的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并分析影响中期结果的因素。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9月~2020年4月我们中心采用受累侧静脉窦保护策略治疗的低、中级别横、乙状窦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52例。单纯经动脉通路治疗28例、经静脉通路超选栓塞窦前静脉治疗5例,经静脉球囊保护静脉窦栓塞治疗19例,并对各组治疗和临床预后进行描述性分析。研究结果:1)共纳入52例低、中级别横、乙状窦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51.0岁。最后一次治疗术后瘘口即刻情况,达到瘘口完全闭塞的共37例(71.2%),其中,单纯经动脉入路组20例(71.4%,20/28),经静脉途径超选栓塞窦前静脉治疗组4例(80.0%,4/5),经静脉球囊保护静脉窦栓塞治疗组13例(68.4%,13/19)。2)术后受累侧静脉窦仍保有引流功能方面,单纯经动脉入路方案组12例(42.9%,12/28),经静脉途径超选栓塞窦前静脉治疗组4例(80.0%,4/5),经静脉球囊保护静脉窦栓塞治疗组11例(57.9%,11/19)。25例术后出现受累侧静脉闭塞的患者,术前受累侧静脉窦都存在狭窄。术前静脉窦狭窄的患者,术后静脉窦更容易闭塞(P<0.05)。3)术后并发症方面,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9.6%(5/52),其中永久性神经功能损害2例(3.8%)。4)有近期随访的50例(96.2%)患者中,相较于术前mRS评分,新近mRS3-6分减少75.0%。5)40例(76.9%)患者获得至少一次大于3个月以上DSA随访,完全愈合为27(67.5%),好转1例(2.5%),稳定有3例(7.5%),复发7例(17.5%),新发2例(5.0%),其中经动脉入路治疗组复发新发4例(23.5%,4/17),经静脉途径超选栓塞窦前静脉治疗组复发新发1例(25.0%,1/4),经静脉球囊保护静脉窦栓塞治疗组复发新发4例(21.1%,4/19)。所有新发和复发患者术后受累侧静脉窦为闭塞状态,即术后受累侧静脉窦闭塞,更容易发生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新发和复发(P<0.05)。复发新发患者在不同治疗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故复发新发与治疗方式无关。研究结论:1)我们中心使用静脉窦保护策略治疗的低、中级别横、乙状窦硬脑膜动静脉瘘,绝大多数都能获得影像学完全治愈,中远期随访结果达到完全愈合占比较高。2)静脉窦球囊保护技术的治疗低、中级别横、乙状窦硬脑膜动静脉瘘,具有较好的保留静脉窦引流功能,同时能保证中远期随访时硬脑膜动静脉瘘较高的完全愈合率,在改善新近mRS评分的同时,保证较低的术后并发症概率。3)术前受累侧静脉窦狭窄,术后受累侧静脉窦有较高的概率发生闭塞。4)对于术后受累侧静脉窦闭塞的低、中级别横、乙状窦硬脑膜动静脉瘘,术后有较高的概率发生DAVF的新发和复发,复发和新发与治疗方式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