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 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是危害世界养禽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该病主要侵害雏鸡的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造成免疫抑制,给养鸡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IBD于1957年首次在美国特拉华州甘布罗镇(Gumboro)的肉鸡群中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在欧洲国家首先报道有超强毒株(vvIBDV)和变异株的出现,于90年代初vvIBDV传至中国及亚洲其它国家和地区。随着变异株、超强毒株的出现,该病的发生与流行不断出现新的特点,给该病的诊断与防治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近年来,IBDV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己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在分子水平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免疫机理、致病机制、病毒分子结构与功能方面仍然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鉴定IBDV主要结构蛋白的功能有助于揭示病毒与机体相互作用的本质,从而了解IBDV的致病机制和免疫机理;表达的主要结构蛋白为进一步制备单克隆抗体,进而研制快速诊断试剂盒以及多表位疫苗打下了基础。本研究共分三个部分:试验一免疫鸡群中IBDV山东地方株的分离鉴定从山东地区采集已免疫过IBDV疫苗,但又表现出IBD临床症状的病鸡病料,根据病鸡发病的流行特点和临床症状,结合病毒分离、组织病理学观察、琼脂免疫扩散试验、分子生物学诊断、动物回归试验、IBDV VP2基因的序列同源性分析等结果,确定鸡场的疫情是由感染IBDV野毒引起,该分离株命名为IBDV SD株。试验二IBDV SD株主要结构蛋白VP2基因在BL21(DE3)plysS中的表达及免疫血清的制备IBDV主要结构蛋白VP2基因既是主要保护性蛋白,又与病毒的致病性相关,本研究利用RT-PCR技术扩增出IBDV的结构蛋白VP2基因,并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4T-3中,获得重组质粒命名为PGEX-VP2,经PCR、酶切和序列分析鉴定表明:插入的位置、大小和读码框均正确。SDS- PAGE电泳检测表明,经重组质粒PGEX-VP2转化、诱导的受体菌E.coli BL21(DE3)plysS能表达结构蛋白VP2基因,约69KDa,表达的蛋白经纯化后免疫6周龄BALB/c小鼠,ELISA分析表明制备的抗血清效价在1:5120以上,Western blot分析表明VP2表达产物能与IBDV抗血清发生反应,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为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快速诊断试剂盒的制备奠定了基础。试验三IBDV SD株主要结构蛋白VP3基因的克隆表达与生物学活性的鉴定为研究IBDV SD株主要结构蛋白VP3基因与致病性及免疫原性的相关性,本研究利用RT-PCR技术扩增出IBDV的结构蛋白VP3基因,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获得重组质粒,命名为pET-VP3,经PCR、酶切和序列分析鉴定表明:插入的位置、大小和读码框均正确。SDS-PAGE检测表明,经重组质粒pET-VP3转化、诱导的受体菌BL21(DE3)能表达结构蛋白VP3基因,并以包涵体形式存在,蛋白约为57KDa,经Western blot等检测表明,诱导表达的蛋白能与IBDV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通过切胶纯化蛋白,并将纯化的蛋白免疫SPF鸡,然后以点眼滴鼻的形式攻毒,结果表明:注射VP3表达蛋白的鸡能抵御IBDV强毒的攻击,说明IBDV VP3基因不但具有很好的免疫原性,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为血清学诊断和下一步基因工程疫苗的制备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