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收集整理当代广东名老中医胃痞医案,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和医案研究平台,结合相关文献研究方法,挖掘当代广东名老中医胃痞用药规律,从方药角度初步探讨胃痞的病因病机,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为研究岭南中医特色提供参考,同时探讨病-症-药相关网络的可能性。
方法:
参考相关胃痞的诊断标准,以“胃痞”、“心下痞”、“痞满”、“医家姓名”等为关键词,检索相关医家著作及文献资料,收集当代广东名老中医胃痞医案的症状、方药进行数据规范化处理,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医案建立数据库,合理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的分析功能,运用相关频数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统计方法,整理探讨当代广东名老中医胃痞医案中疾病、症状、方药及其之间的关系。
结果:
1.医案收录情况。收入当代广东名老中医胃痞医案共147则,有效处方203首,涉及医家24名,涉及医籍22本,文献50篇,对应的西医疾病24种。2.医案的基本情况。(1)性别统计。男性患者80例,女性患者67例。(2)年龄统计。患者年龄分布涉及各年龄层,其中30岁以上年龄层发病率明显高于30岁以下各年龄层,随着年龄的增长,胃痞发病率随之升高,发病以30岁以上中老年为主,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最高。(3)西医诊断。147例医案中涉及西医诊断24种,涉及西医诊断频次共203次,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频次最高为85次,占所有西医诊断的41.87%,其次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占所有西医诊断的14.78%。3.症状分析。胃痞患者临床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胀满或胀痛为主症,伴随症状按胃痛、腹胀、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纳呆,乏力、口干、口苦、胸骨后堵闷感、消瘦、大便溏、大便干结、失眠16个症状进行统计,纳呆和嗳气是频次最高的伴随症状,百分比分别为53.20%和49.75%。4.用药规律分析。(1)中药一般情况。本研究收录有效处方203首,涉及中药215种,中药总频次2349次,平均每首处方11.57味中药。使用频次最高的是白术、甘草,百分比分别为52.71%、50.74%。(2)四气分析。四气频次前三位的是温、平、寒性中药,百分比分别为35.70%、24.19%、15.91%。(3)五味分析。五味频次前三位的是苦、辛、甘味中药,百分比分别为29.5%、27.2%、25.54%,三者累积百分比高达82.24%。(4)归经分析。归经频次前三位分别归的是脾、肺、胃经,百分比分别为24.33%、19.37%、18.61%。(5)关联分析。提取出4个药物组合:白术-甘草-党参-茯苓;白术-茯苓-厚朴;白术-茯苓-郁金;甘草-厚朴-延胡索-海螵蛸。(6)聚类分析。分为11类较为合适。类1:半枝莲、白花蛇舌草、黄芪、佛手、三七;类2:石斛、山药、麦冬、沙参、太子参;类3:香附、川芎、白芍、当归;类4:生地、火麻仁、枳实、槟榔;类5:黄芩、大枣、黄连、丹参、桂枝、甘草、栀子、大腹皮;类6:柿蒂、首乌藤、合欢皮、木香、石菖蒲、半夏;类7:陈皮、苍术、麦芽、稻芽、神曲、莱菔子、山楂、鸡内金;类8:藿香、佩兰、薏苡仁、芦根、竹茹;类9:苏梗、沉香、浙贝、木蝴蝶;类10:乌药、升麻、附子、肉桂、干姜、豆蔻、丁香、白术、茯苓、党参、砂仁;类11:救必应、火炭母、柴胡、赤芍、代赭石、蒲公英、夏枯草、延胡索、海螵蛸、厚朴、瓦楞子、虎杖、郁金、川楝子、枳壳、茵陈。(7)因子分析。提取出公因子组合:F1:夏枯草、蒲公英、赤芍、延胡索、海螵蛸、救必应、瓦楞子、柴胡;F2:稻芽、麦芽、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山楂、神曲、佛手、黄芪、枳壳、木香;F3:厚朴、陈皮、半夏、苍术;F4:白术、茯苓、砂仁、苏梗、浙贝母;F5:藿香、茵陈、佩兰;F6:甘草、太子参、山药、石斛、生地黄、鸡内金;F7:党参、大枣、干姜;F8:黄芩、黄连、枳实;F9:郁金、薏苡仁;F11:三七、白芍、麦冬;F12:乌药;F14:竹茹、木蝴蝶、丹参、代赭石;F15:大腹皮、栀子;F16:香附、首乌藤。
结论:
胃痞是临床常见疾病,中医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本次研究结果与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基本吻合。广东地区胃痞的基本发病特点为本虚标实,湿邪、热邪、寒邪、食积侵犯而发病,久病耗气伤阴,则为气阴两虚之证,气虚血瘀、气滞血瘀,湿瘀互结,渐成本虚标实之证,而本虚以脾气虚为主,本虚会持续存在于整个发病过程中,而湿邪是广东地区胃痞病重要而突出的发病因素。治病求本,胃痞的用药符合本虚标实的发病特点,健脾运胃应贯穿治疗的始终,发病以后阴阳失调,气血精液虚衰,虚则补之,故多通过温补脾胃以补其正气虚损,四君子汤为基础方正好符合“少火生气”的用药特点。胃痞的用药以辛开苦降为大法,平调寒热,补虚为本,调畅气机为要,辨证论治,兼以清热解毒、祛湿(燥湿、化湿、利湿)、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消食行气之法,其中祛湿之法的应用尤为突出。基于临床用药规律,以方测证,初步总结广东地区胃痞的基本证素为:脾虚、湿盛、热毒、阴虚、气滞、瘀血、食积;其基本病理为虚、湿、热、滞、瘀、积。
通过收集整理当代广东名老中医胃痞医案,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和医案研究平台,结合相关文献研究方法,挖掘当代广东名老中医胃痞用药规律,从方药角度初步探讨胃痞的病因病机,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为研究岭南中医特色提供参考,同时探讨病-症-药相关网络的可能性。
方法:
参考相关胃痞的诊断标准,以“胃痞”、“心下痞”、“痞满”、“医家姓名”等为关键词,检索相关医家著作及文献资料,收集当代广东名老中医胃痞医案的症状、方药进行数据规范化处理,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医案建立数据库,合理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的分析功能,运用相关频数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统计方法,整理探讨当代广东名老中医胃痞医案中疾病、症状、方药及其之间的关系。
结果:
1.医案收录情况。收入当代广东名老中医胃痞医案共147则,有效处方203首,涉及医家24名,涉及医籍22本,文献50篇,对应的西医疾病24种。2.医案的基本情况。(1)性别统计。男性患者80例,女性患者67例。(2)年龄统计。患者年龄分布涉及各年龄层,其中30岁以上年龄层发病率明显高于30岁以下各年龄层,随着年龄的增长,胃痞发病率随之升高,发病以30岁以上中老年为主,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最高。(3)西医诊断。147例医案中涉及西医诊断24种,涉及西医诊断频次共203次,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频次最高为85次,占所有西医诊断的41.87%,其次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占所有西医诊断的14.78%。3.症状分析。胃痞患者临床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胀满或胀痛为主症,伴随症状按胃痛、腹胀、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纳呆,乏力、口干、口苦、胸骨后堵闷感、消瘦、大便溏、大便干结、失眠16个症状进行统计,纳呆和嗳气是频次最高的伴随症状,百分比分别为53.20%和49.75%。4.用药规律分析。(1)中药一般情况。本研究收录有效处方203首,涉及中药215种,中药总频次2349次,平均每首处方11.57味中药。使用频次最高的是白术、甘草,百分比分别为52.71%、50.74%。(2)四气分析。四气频次前三位的是温、平、寒性中药,百分比分别为35.70%、24.19%、15.91%。(3)五味分析。五味频次前三位的是苦、辛、甘味中药,百分比分别为29.5%、27.2%、25.54%,三者累积百分比高达82.24%。(4)归经分析。归经频次前三位分别归的是脾、肺、胃经,百分比分别为24.33%、19.37%、18.61%。(5)关联分析。提取出4个药物组合:白术-甘草-党参-茯苓;白术-茯苓-厚朴;白术-茯苓-郁金;甘草-厚朴-延胡索-海螵蛸。(6)聚类分析。分为11类较为合适。类1:半枝莲、白花蛇舌草、黄芪、佛手、三七;类2:石斛、山药、麦冬、沙参、太子参;类3:香附、川芎、白芍、当归;类4:生地、火麻仁、枳实、槟榔;类5:黄芩、大枣、黄连、丹参、桂枝、甘草、栀子、大腹皮;类6:柿蒂、首乌藤、合欢皮、木香、石菖蒲、半夏;类7:陈皮、苍术、麦芽、稻芽、神曲、莱菔子、山楂、鸡内金;类8:藿香、佩兰、薏苡仁、芦根、竹茹;类9:苏梗、沉香、浙贝、木蝴蝶;类10:乌药、升麻、附子、肉桂、干姜、豆蔻、丁香、白术、茯苓、党参、砂仁;类11:救必应、火炭母、柴胡、赤芍、代赭石、蒲公英、夏枯草、延胡索、海螵蛸、厚朴、瓦楞子、虎杖、郁金、川楝子、枳壳、茵陈。(7)因子分析。提取出公因子组合:F1:夏枯草、蒲公英、赤芍、延胡索、海螵蛸、救必应、瓦楞子、柴胡;F2:稻芽、麦芽、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山楂、神曲、佛手、黄芪、枳壳、木香;F3:厚朴、陈皮、半夏、苍术;F4:白术、茯苓、砂仁、苏梗、浙贝母;F5:藿香、茵陈、佩兰;F6:甘草、太子参、山药、石斛、生地黄、鸡内金;F7:党参、大枣、干姜;F8:黄芩、黄连、枳实;F9:郁金、薏苡仁;F11:三七、白芍、麦冬;F12:乌药;F14:竹茹、木蝴蝶、丹参、代赭石;F15:大腹皮、栀子;F16:香附、首乌藤。
结论:
胃痞是临床常见疾病,中医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本次研究结果与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基本吻合。广东地区胃痞的基本发病特点为本虚标实,湿邪、热邪、寒邪、食积侵犯而发病,久病耗气伤阴,则为气阴两虚之证,气虚血瘀、气滞血瘀,湿瘀互结,渐成本虚标实之证,而本虚以脾气虚为主,本虚会持续存在于整个发病过程中,而湿邪是广东地区胃痞病重要而突出的发病因素。治病求本,胃痞的用药符合本虚标实的发病特点,健脾运胃应贯穿治疗的始终,发病以后阴阳失调,气血精液虚衰,虚则补之,故多通过温补脾胃以补其正气虚损,四君子汤为基础方正好符合“少火生气”的用药特点。胃痞的用药以辛开苦降为大法,平调寒热,补虚为本,调畅气机为要,辨证论治,兼以清热解毒、祛湿(燥湿、化湿、利湿)、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消食行气之法,其中祛湿之法的应用尤为突出。基于临床用药规律,以方测证,初步总结广东地区胃痞的基本证素为:脾虚、湿盛、热毒、阴虚、气滞、瘀血、食积;其基本病理为虚、湿、热、滞、瘀、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