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事缺席审判程序中被告人权利保障研究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hacmacyh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刑事缺席审判程序中“被告人权利保障”为研究对象,以十八大以来国际追逃追赃工作和反腐败国际合作为历史背景,以不同诉讼阶段被告人权利保障之重心为写作脉络,探讨如何构建刑事缺席审判程序中被告人的权利保障体系。除引言外,文本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刑事缺席审判程序中被告人权利保障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公正审判权理论、诉讼关照义务理论、真实发现理论。其中,公正审判理论是保障被告人诉讼权利的前提,诉讼关照义务理论是落实被告人权利保障的手段,真实发现理论是被告人权利保障的最终落脚点。本部分通过分析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理论,认为司法机关不能任意启动缺席审判程序,在决定对被告人缺席审判时,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符合法律规范的要求,对被告人知悉权、律师帮助权、重新审理等诉讼权利的保障应符合国际社会最低限度的标准。在国际司法合作时,办案机关启动缺席审判程序应保持克制态度,避免与引渡、遣返等境外追逃措施产生冲突。第二部分为“审前阶段:知悉权之保障”,主要阐述在刑事缺席审判程序中,强调司法机关送达的义务属性是被告人知晓缺席审判程序的前提条件。也是正当程序的应有之义。国际人权法院和有关国家在其审判实践中,形成了对官方送达义务的完整立场,强调送达方式的合义务性和送达结果的可知悉性,目的是确保缺席审判的被告人充分知晓相关诉讼通知。反思我国刑事诉讼法关于缺席审判中送达义务的规定,可借鉴国际社会上行之有效的做法,完善我国刑事缺席审判程序的送达制度。第三部分为“审判阶段:律师帮助权之保障”。该部分主要论述,律师帮助权的有效落实,对辩护权保障体系的完善和诉讼构造的平衡具有重大意义。但诉讼理念的落后、结构框架的僵化及程序设置的缺失,都导致律师介入缺席审判程序举步维艰。本文认为,律师帮助权的构建与完善都具有其必要性,对于我国刑事缺席审判中被告人律师帮助权的不足,应当进行制度的梳理以及规范的细化,从而更好地为律师帮助权的介入提供路径和保障。第四部分为“审后救济:重新审理权之保障”,详细讨论了如何进一步科学、合理地设置我国的重新审理制度。赋予被告人重新审理权或重新审理的机会,是开展国际合作的现实需要,也是兑现量刑承诺的程序保障。但这一权利的行使是否应当受到限制,如何界定重新审理的法律性质以及如何设置重新审理的具体程序,均需要予以进一步明确。纵观国际和国外立法及实践,重新审理往往作为被告人权利救济的重要渠道。故而,针对我国重新审理制度的诸多缺陷,应当逐步予以健全和完善。
其他文献
在行政法学中,信用激励和惩戒是两种性质不同的行政措施,它们之间相互补充、互为助益。本文以社会关注度较低、研究基础相对薄弱的环境守信联合激励制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相关背景下词源词义的梳理,结合行政法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将环境守信联合激励制度概括为:环境主管部门联合其他监管主体,以环境信用评价为基础,对积极履行法定义务、遵守约定义务的主体实施多类授益性措施的制度。这是一种联合了多方监管主体和多种激励机
李传锋是国内著名的动物小说作家,他将动物放在与人类平等的地位上,将目光聚焦到动物本身,塑造了众多自在自为的个性化动物形象,肯定了动物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无不体现出作者对动物生命的敬畏,其小说所体现出的动物观蕴含着深沉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学理念。本文以李传锋小说的动物观为研究对象,着力于文本细读并结合生态学、生态伦理学相关理论,深刻分析李传锋是如何通过进入动物视野来赞美动物世界的,探讨其动物小说
自2016年我国发布《国务院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以来,中国医保格局由原先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职工医疗保险三部分,变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职工医疗保险两部分。城乡医保与新农合合并为城乡居民医保。这意味着原先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正在被逐渐打破。本文着重讨论也在于合并后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部分。城乡居民医保合并后实行统筹制度,该制度带来的好处是提
科技的不断进步,使得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重大改变。交通工具的变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会的变迁,地铁不仅是一种快速高效的出行方式,而且是一种低碳环保的交通工具。因此,对于地铁的规划开发成为各个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研究地铁空间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地铁作为快速交通工具的出现,一方面反映着城市的快速扩张,地面空间以及高楼大厦已经不足以满足人类的生产生活,人类需要将生活空间转向地下。其次,地铁空间本身也具
红色精神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将高尚的中华民族革命精神在近现代的新演变,是我国优秀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学习典范,是中国共产党指挥领导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时期、建设发展时期和改革实践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以“坚持真理、艰苦奋斗、勇于实践、无私奉献、改革创新、为民服务”为核心品质的一系列伟大精神,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杰出的理论品质和丰厚
广西融水苗族织绣图案作为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样式,千百年来就像血液一样流淌在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它可以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实用品,是精神的某种寄托,还可以是民族图腾的载体。融水苗族织绣图案具有一定的文字功能,记录着苗族发展的历史迁徒、生活环境和风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对苗族织绣图案不断深入的挖掘和研究,发现融水苗族织绣图案所体现出来艺术美学原则和许多当代的设计艺术美学原则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随着民众的诉讼意识不断提高,作为诉讼环节之一的司法鉴定已引起广泛关注,其最终产物——鉴定意见——更因具有较强的证明力而备受重视。有些案件当事人出于获取诉讼利益的目的,从技术层面干扰鉴定活动,企图得到于己有利的鉴定意见,这种行为本文称为“反鉴定”行为。“反鉴定”行为已经对鉴定实务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轻则增加鉴定工作的难度、延缓鉴定进度,重则导致鉴定意见出错,甚至引发法院认定事实错误。然而,学界还没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秉承关注民生这一马克思主义的传统,始终高度重视农村民生的发展状况。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农村民生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等,传达了内在的民生关切;同时,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农村民生建设的宏观与微观措施,在政策安排上回归于民。这些讲话、措施等蕴含的农村民生建设思想,既来源于十八大以来党领
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人人也都可能成为热点事件的发现者。微博作为互联网背景下重要的舆论平台,每天都衍生着成千上万的热点事件,舆论格局呈现复杂多元的特点。本研究选取“李心草溺亡”这一热点事件作为研究案例,在微博平台抓取微博样本,结合框架研究方法,在微博场域对热度较高的微博文本进行文本细读,做阐释性文本分析。研究网络舆论中的多元行动者框架建构特征,并分析多元行动者之间的框架竞争。本研究首先
“借名购房”是实际出资人(借名人)与登记名义人(出名人)通过借名协议,以出名人的名义购买房屋,并将房屋登记在出名人名下的行为。在此情形中,借名人对借名房屋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借名购房”行为的出现导致房屋的实际出资人与登记名义人相互分离,故极易产生权属纠纷。在“借名购房”情形中,房产所有权归属的判定是核心难题,其涉及到借名协议的性质及效力、不动产登记效力及不动产物权变动模式等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