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通过建立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观察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死亡的规律及其超微结构的变化。初步探讨周围神经缺损自体神经移植修复后,远端吻合口切除再吻合能否再次调动中枢神经元修复再生的能力。方法:1.选择健康成年Wistar大鼠30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5只,实验组25只。实验组按照术后取材时间不同又分为5个组,每组五只。2.局部麻醉下,实验组将大鼠左侧坐骨神经距梨状肌0.5cm处切断,9-0无创线原位吻合,其中的10只大鼠在四周后从原吻合口的远端1cm处再次切断坐骨神经,原位吻合。对照组只显露坐骨神经,不做处理。3.于第一次术后3天、14天、28天和第二次术后14天、28天,深度麻醉下取大鼠腰膨大脊髓(L4-L6)节段。分别行HE染色观察运动神经元的形态和数量变化、Tunel法检测凋亡神经元的数量、电镜观察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对所得出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术后所有实验组大鼠均表现为单侧下肢行动不利,双上肢和对侧下肢活动正常。实验组大鼠左侧足底出现面积大小不等的溃疡。2.HE染色组织学观察结果坐骨神经损伤后各个时间点脊髓横断面HE染色显示:实验侧运动神经元胞体萎缩,运动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可看到细胞核固缩、溶解甚至消失等凋亡样改变。到术后28天时,神经元数目减少最多,各时间点运动神经元数量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Tunel检测术后3天,实验组损伤侧脊髓前角有散在Tunel染色阳性细胞,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多,出现处于不同阶段的凋亡细胞,术后28天阳性细胞数量最多,实验组各个时间点的凋亡细胞数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未检测到阳性细胞。4.电镜观察正常大鼠脊髓前角神经元的细胞器在核周分布均匀,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平行排列,核糖体颗粒丰富,二者聚焦形成发育良好的尼氏体区域,线粒体散在分布于胞质内,可见到少量溶酶体,形态规则,胞核和核膜结构整齐。术后3天,胞浆轻度水肿,线粒体肿胀,空泡化,粗面内质网松散,游离核糖体增多。术后14到28天,神经元超微结构的改变明显加重:胞浆广泛水肿,线粒体变形,基质稀疏,大部分嵴膜不清甚至消失,外膜膨胀隆起形成空泡,有的甚至发生崩解;粗面内质网扩张,囊性变,内质网池扩张,并有脱颗粒现象,核糖体颗粒分散存在,二者未形成尼氏体;高尔基复合体体积小,扁平囊肿胀,变形;细胞内有中等量脂褐素颗粒存在。核仁变小,染色质聚集呈电子密度增强的团块状。2次神经切断术后14天到28天电镜图像显示受损的神经元进入恢复期,神经元细胞核形态接近正常,线粒体形态较前改善,数量增加;粗面内质网逐渐恢复正常的板层状排列,反映细胞合成功能旺盛有利于神经轴突的修复。结论:1.周围神经损伤后相应节段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发生退变,神经元数量减少,部分神经元死亡,凋亡为神经元死亡的主要形式。四周以后,受损的神经元转入修复阶段。2.周围神经损伤后前角运动神经元发生超微结构的改变,细胞器退变明显,且随着时间延长退变逐渐加重,四周后,随着部分神经反馈同路的重新建立,受损的神经元逐渐恢复正常形态。3.自体神经移植远端吻合口切除是否能够再次调动中枢神经元修复再生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