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一位学生来说,出国意味着要突然面对全新的环境。街道和房屋看起来是异域风格的,商店里不卖他们喜爱的食物,气候不同,甚至就像门柄之类的小东西,也和他们过去在家乡一直使用的不一样;那里没有一个熟悉的人,在东道国里讲外语或许是一件最令人困惑的事情。新文化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不熟悉的暗示信息,这常常导致所谓的文化冲击经历。 在中国,我自己和我的同伴应对新环境的方式,出现了更多文化冲击的现象。于是,我将它作为我研究项目的主题。因为我必须在南京师范大学完成我的心理学课程。 我从文献中了解到了文化冲击的不同的定义和理论,它的发展顺序等必要的背景知识。比如,由特定阶段组成的U-曲线或W-曲线,像渡蜜月阶段、瓦解阶段、再整合阶段、自治阶段和独立阶段。我也发现,经受过文化震惊的人更可能大范围地经历劳累、失落、寂寞、剥夺感及忧郁等心理体验。 我采用一个出国适应性量表(EAI)做调查,收集本研究所必需的数据。该调查表覆盖多种不同的维度,像学生的国籍、学习环境、海外经历、对中国生活的满意度、对东道国及其它与文化震惊症状相关问题的感受。 一共有181个被试接受了调查,评估收集的材料,最后发现,我们的大多数假设得到证实。 结果表明,所有的非洲学生,男生和女生,在校生和毕业生,来自阿拉伯国家或来自撒哈拉沙漠的,来中国之前在国外居住的或来中国之前在本国居住的,都曾经历文化冲击。 而且证明,社会交往是促进学生适应东道国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非洲女学生经历的文化震惊似乎超过了非洲男学生;来中国之前有海外经历的人比那些无此经历的人更容易适应文化。最后,来中国之前在祖国工作过的非洲学生,其适应性不如那些刚完成学业的人。 非洲学生经历的文化冲击,程度如此强烈和持续时间如此长的原因可能是他们本国或中国对文化冲击没有提供任何训练项目,他们就读的东道国大学缺少应对文化冲击现象的教育措施。或许最重要的是非洲学生和中国人之间缺乏充分沟通,这致使非洲学生觉得自己被包围在中国文化中,而没有整合到其中。 有些人建议,将冲击经历变成为增进成长的机会,而非痛苦的经验。要实现这一目的,需要我们觉察出文化冲击现象,而且增强中国人和非洲学生之间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