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细读”入手,侧重发掘鲁迅乡土小说时空形式中蕴涵的文化内涵、社会文化秩序和形象的文化含义,是本论文的主要任务。 论文对鲁迅乡土小说中的典型环境——“鲁镇”做了社会学意义上的分析,论证了鲁迅乡土小说的文化社区背景应为中国市镇而非乡村,鲁迅乡土小说就是以一个个“鲁镇”型的中国传统市镇(而不是农村)为社会背景展开的“市镇故事”,这是鲁迅小说研究极为重要的社会学背景和分析基础。从这一背景审视鲁迅的乡土小说,其在叙事时间、空间和在此—艺术时空中的人物形象就有可能获得走进小说本体的全新洞察。这是本文第一部分的内容。 把“鲁镇”作为一个“文学时空体”概念来考察,我们将发现鲁迅小说的文化和社会历史的深层内涵。论文第二部分就两个问题——“鲁镇”的空间形式和“鲁镇”的时间形式——集中探讨。通过对鲁迅乡土小说中的“酒店”、“茶馆”和“士绅的客厅”进行文化社会学和叙事学方面的分析,发现了这些“公共空间”是鲁迅精心安排和构思的背景要素,是决定形象活动和思维的具体的历史与现实语境,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市镇美学”。在对另外一个问题的考察中,本文认为,在鲁迅的乡土小说中有三种时间形式:一种是“鲁镇”的,一种是“鲁镇游子”的,一种是创作主体的。这三种时间形式的交叉、冲突表现出鲁迅想象中国的艺术才能及其思想的复杂性。“鲁镇”上的人(悲剧主人公中的普通镇民)、在“离-归-离”时空中游走的“鲁镇游子”是小说中两种主要的时间形式的“载体”,传统与现代、启蒙与被启蒙、文明与愚昧、围困与冲决等等冲突模式的阐释仅在这二者关系上最有分析效用。然而,最为关注的是创作主体的“时间形式”:它是鲁迅对这两种时空形式的认识和把握。 那么,在这一时空体中的“人”又怎样呢?本文在两部分论述的基础上对鲁迅乡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作出了相应的分析。这是论文第三部分的主要内容。本部分侧重的是对在鲁迅小说结构中起着重要的形式和文化结构作用而以往研究又忽略了的“士绅”形象的系统分析。士绅既是市镇社会的精英,又是鲁迅乡土小说中的“统治者”角色。他们在小说中着墨不多,但具有极强的隐喻意义和结构功能。鲁迅对这类人物的艺术处理,表现出社会转型期的现代知识分子对统治关系的一种带有时代性的思考。 总而论之,本文的着力点在于:1、从社会学角度阐述论证鲁迅乡土小说的叙事场所为市镇而不是乡村,为鲁迅小说提供准确的分析基础。2、从形式研究角度,建立鲁迅乡土小说的“鲁镇时空体”分析框架,通过“细读”小说文本中的文化秩序和历史内涵,确立鲁迅乡土小说文本的形式价值。3、以叙事学、文化社会学分析为基础,在鲁镇时空体框架中对鲁迅乡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士绅”形象的隐喻意义和结构功能作出崭新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