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访制度是当代中国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制度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否则会起到阻碍作用。随着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信访制度这项创立于1951年的政治制度,必须不断进行改革、发展、完善以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本论文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观点出发,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学、新制度经济学、管理学、信息学等多学科相关知识,初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生产力、制度、管理模式”理论分析框架,这是本论文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运用此理论分析框架,本论文从理论、历史和实证三个维度,对当代中国信访制度的改革、实践与探索展开分析研究。本论文首先通过对当代中国信访制度进行历史及理论溯源,揭示了当代中国信访制度的创立与其创建者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密不可分。当代中国信访制度起源于革命时期的人民信访。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人民信访产生的前提。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为人民信访的制度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人民来信来访的增多,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时期出于自发自觉对信访事件进行直接处理的扁平化管理模式,已经无法应对建国后呈几何指数级增长的人民来信来访量。因此,必须将信访处理工作纳入等级式管理模式的科层制行政管理体系,并建立相应的正式制度对信访工作加以规范,信访制度由此形成。中国共产党设立信访制度的初心是以人民为中心,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而处理信访事件的工作人员都处于等级式科层制行政管理体系中。科层制天然地具有排斥人民群众的倾向。因此,信访制度设立的初心和科层制之间的矛盾,成为推动信访制度改革的主要矛盾。为探寻我国信访改革整体思路,揭示其中内在逻辑规律,本论文选取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信访制度改革以及近年来信访领域的县级党政领导干部大接访、网络信访这三大重要改革亮点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进一步推动信访制度改革提供有益经验,规避其中不足。本论文运用“中国共产党、生产力、制度、管理模式”理论分析框架研究发现,所有改革的目的均是为了克服科层制行政管理体系排斥人民群众的缺点,以回归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设立信访制度的初心。前两项改革均是在不触及“生产力”和“管理模式”这两项要素改变的情况下,通过强化细化“制度”要素实施的改革。它们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无法改变信访处理工作的等级式管理模式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在强化细化“制度”要素时,不得不根据等级式管理模式的特点,通过强调“领导负责制”推动改革的进行。而第三项改革——网络信访,是在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达到较高阶段,在我国实现了网络的全面普及之后,才得以实施的改革。通过加强网络信访制度化建设,改变信访工作的处理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克服等级式管理模式排斥人民群众的弊端,实现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因此,加强网络信访的制度化建设和宣传推广力度,以实现上访、接访、信访事件的处理全面信息化,是我国信访制度改革的未来方向。由此,本文得出结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信访制度创立、发展、完善的首要因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政权的建立是中国信访制度创立与改革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共产党创立信访制度的初心是“以人民为中心”。生产力是中国信访制度能否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信访工作的管理模式和制度设计。只有生产力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阶段,使信访工作的管理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才能通过制度设计来解决中国共产党创立信访制度的初心与信访工作管理模式之间的矛盾,从而真正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