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塔吐鲁沟地区已发现的铁矿床(点)成矿地质特征、找矿规律及找矿模型的研究,初步明确了该地区铁矿的找矿标志、成矿规律及找矿模型,在该区确立了两个找矿远景区,为该区的进一步找矿工作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该区磁铁矿床的成矿作用与该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密切相关,沉积盆地的不同位置,岩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铁矿床的特征和规模存在一定差异。现已发现的磁铁矿床和矿化点主要沿着盆地边缘展布,而在盆地中心附近仅能形成少数规模不大的磁铁矿床(点)。矿体总体走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呈北西-南东向展布。磁铁矿化沿走向方向连续性较好,延伸较为稳定;垂向方向,矿体火山—沉积建造原始沉积旋回控制,出现多层磁铁矿化层,同时矿化类型和规模也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带特征。由于西昆仑造山带的俯冲挤压造成地壳深部熔融,引发燕山期岩浆侵入活动。岩体的侵入作用对区内磁铁矿体进行一定的叠加改造作用,一方面破坏矿体的连续性,另一方面又使矿体局部变富,在岩体与大理岩接触带出现矽卡岩化磁铁矿化,形成少量的磁铁矿。 该区在古元古代古陆壳很薄,容易拉长形成海盆,富含铁质的幔源基性-超基性岩浆大量喷发到海底,形成以基性-超基性岩为主体的新生洋壳(火山盆地)。这时由于大气缺氧,因此海洋仅上部水体含氧,其下巨大体积的水体缺氧。在海底同生断裂地震泵的作用下,海水(热卤水)发生对流循环,从新生洋壳中萃取了大量的铁质及部分钡矿物质,溶解于水体中。基性含铁物质沉积于火山机构附近的海盆中,形成厚度稳定,延长稳定的含铁建造,含铁海水受上升洋流的影响,继续沿大陆棚向近岸迁移,并接受大量的陆缘碎屑物沉积,在近岸泻湖相附近沉积,形成石膏-磁铁矿建造,由于上升洋流的活动是周期性的,因此形成了条带状构造或数条矿化层,随后发生了大面积区域变质变形作用,各含铁建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较深海的铁矿变质程度达到低角闪岩相,并最终形成类似BIF型的铁矿床。而重晶石铁化层变为低绿片岩相-高绿片岩相变质岩含铁建造;近海区域发生较浅变质,形成具有岔河口式磁铁矿建造的特征。 通过本次对该地区铁矿床找矿前景和找矿标志归纳总结,在综合研究区内成矿地质条件、矿体地质特征、物化探异常特征、已发现的矿床(点)特征成矿规律的基础上,在塔吐鲁沟火山沉积盆地内成矿相对有利的具体地段圈定了乌如克-岔河口铁、钴和塔吐鲁沟铁、铜多金属两个找矿远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