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廷玉本《明史》呈现两种九边说法并存的局面。其中《地理志》九边说法继承王鸿绪本《明史稿》而来,而后者又继承万斯同本《明史·地理志》而来,而万斯同本《明史·地理志》继承明代许论《九边图论》九边说法演变脉络。张廷玉本《明史·兵志》九边说法为《明史》各版本所独有,实直接继承明代魏焕《皇明九边考》九边说法演变脉络。《九边图论》与《皇明九边考》两种九边说法,分别遵循地理意义与军事制度意义而书写,成为明代两种影响最大的九边说法,两种说法的共同局限是缺乏对于军镇建置标志的探讨。但此外,明清时期尚流传其他八种九边说法。北边大将镇守制度下,将领镇守一方、自主行动、便宜行事、军法从事,并且综治军民,实际上便具有节制都司卫所的权力,形成军政合一的镇守模式,从而为九边总兵镇守制度开创了制度渊源。塞王守边制度在继承大将镇守制度的基础上,不仅发展了地理格局,从而在北边形成九处核心重地的格局,为九边总兵镇守制度奠定了地理格局。而且大将镇守制度因缘于塞王守边制度的到来,逐渐发生转变,开始偏重以中级将领镇守较小区域,基本已演为九边总兵镇守制度形式。二者从而构成了九边总兵镇守制度的制度渊源与地理基础。 总兵镇守制度在元代已有萌芽,大将镇守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即是此种形式,但至洪武晚期,开始明确以总兵官作为将领职任,固定镇守一地,从而逐渐形成九边总兵镇守制度。总兵镇守制度节制都司卫所,镇守一方、自主行动、便宜行事、军法从事,并且在军事行动方面具有控制布、按二司的权力,此外,总兵官尚可督理钱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军政合一模式。九边诸镇自东而西依次为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延绥镇、陕西镇、宁夏镇与固原镇。若以建置时间排序,分别为甘肃镇、宁夏镇、宣府镇、大同镇、辽东镇、蓟州镇、延绥镇、陕西镇与山西镇。其中蓟州镇于嘉靖时期分出昌平镇、保定镇,陕西镇于万历时期分出临洮镇,但并未对九边格局形成大的影响,故而仍然延续九边旧称。总兵使职体系逐渐呈现地方化、制度化的趋势,相应逐渐渗透、虚化都司卫所制度,两种制度遂呈现逐渐合一的趋势,但终明一代,仍然维持两种制度并存的格局。明前期,明朝主要通过宦官镇守制度制约总兵镇守制度,从而形成内外相制格局。 洪熙时期,明朝开始于军镇建立参赞制度。宣德以后,鉴于屯田制度逐渐废坏,总兵职任体系与宦官职任体系多有不法,遂逐渐于九边设置巡抚,管理粮饷、监察官员、听理词讼,故而,宣德后期至嘉靖初期,九边遂呈现三节帅格局。巡抚的设置,在增重九边权力的同时,分割了总兵官管理粮饷、听理词讼之权,从而在军镇内部形成军政分离模式,但军镇整体仍为军政合一模式,而且军镇对于腹里文官体制的控制增强。嘉靖中期以后,九边军镇体制进入以文统武格局。总督实为加强各镇联系、统合一镇之权所设,故而节制多镇,节制巡抚与总兵官,从而一方面集合了分散的军镇权力,另一方面却无法具体管理诸镇,军镇具体事务仍基本由巡抚与总兵官负责,仍然维持军镇内部制约机制,从而成为九边不至坐大的因素之一。故而,九边是明朝自洪武至嘉靖年间,为防御蒙古、防卫京师,并随着边防内地化进程的发展而最终完成的,以总兵镇守制度为标志,由巡抚制度、总督制度进一步完善的九处军事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