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科鱼游泳能力及其在鱼道设计中的应用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x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利工程的的开发与利用在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对河流流域生态系统与环境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它阻断了原始河流的连通性,造成河流生态环境片段化,进而致使洄游性和半洄游性鱼类生活史无法完成。河流中鱼类等水生动植物的洄游通道的阻断将直接致使物种数量的减少,甚至会造成部分特定物种的的灭绝。鱼道作为沟通大坝上下游水生物种相互交流的生态廊道,它缓解了鱼类目前所面临的部分境况。为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鱼道的修建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生态利民补偿工程,而且也将是今后生态修复的一个热点问题。鱼道设计只有与鱼类的不同特性相适应,才可以获得良好过鱼效果。鱼类游泳能力可以为鱼道内流速设计提供科学依据,鱼类恢复能力直接关系到鱼道休息室距离的设计,鱼道池室水流流态则可以为鱼道结构型式优化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国内外通用的流速递增法和固定流速法,测定了五种鲤科鱼游泳特性以及老口鱼道枢纽池室模型水流形态试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研究了3组体长范围草鱼幼鱼游泳能力以及其游泳行为。试验表明:草鱼幼鱼相对临界游泳速度随着体长增加而减小,其线性拟合曲线为:U’crit=-0.5169 BL+14.021 (R2=0.9982);草鱼幼鱼绝对临界游泳速度随着体长增加而增大,其线性拟合曲线为:Ucrit=3.0056 BL+57.894(R2=0.9836);草鱼幼鱼摆尾频率与游泳速度呈线性正相关关系;草鱼幼鱼体长较大的个体的摆尾频率小于体长较小的个体。2.研究了不同温度和坡度下鲤科鱼游泳能力。试验表明:在20℃—29℃温度区间内,鳙鱼的相对临界游泳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其拟合线性关系为U’crit=0.1797T+1.4357(R2=0.9524);在坡度为0°—6°区间内,鲢鱼的相对临界游泳速度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减小,其拟合的线性关系为U’crit=.0.163X+5.775(R2=0.9997)。3.研究了不同前期运动消耗状态青鱼游泳能力。试验表明:在前期较低运动消耗状态(运动消耗流速小于0.8 Urit),前期运动消耗对青鱼临界游泳速度的变化基本没有产生影响;在前期较高运动消耗状态(运动消耗流速大于0.8 Ucrit),青鱼的临界游泳速度随着前期运动消耗流速的增加相应减小。4.研究了五种鲤科鱼运动恢复能力。试验表明:五种鲤科鱼临界游泳速度恢复能力顺序为:大眼卷口鱼>草鱼>青鱼>鲢鱼>鳙鱼;在鱼道设计过程中,应该以恢复能力较弱的鳙鱼作为参考,才可以提高鱼道的通过率。5.研究了老口枢纽鱼道工程水工试验模型。结果表明:验证了老口鱼道尺寸设计的合理性;鱼道池室模型水流形态主流形状基本呈现Ω形分布,同时在主流两侧各自形成一个明显的回流区。
其他文献
鲁西化工集团公司是国有大型企业,不仅尿素、复合肥、磷酸二铵三种化肥产品全部为国家免检产品,“鲁西牌”复合肥为“中国名牌产品”,鲁西化工产品质量荣获山东省“省长质量奖”
隐喻的研究多集中在肯定形式方面,而隐喻式否定似乎不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隐喻式否定通过先否定再肯定的方式,以隐喻的手段重新建构话语,是一种特殊的语用否定。隐喻式否定
通过吹风气余热回收系统的工艺设计,把造气产生的低温造气吹风气余气,经过旋风除尘器、燃烧炉、一空、余热锅炉、二空等设备共同作用,把富余的吹风气转化为蒸汽进行发电或进
通过实验室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建立了开放式实验教学与管理模式,强化了对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出
循环流化床锅炉生产成本因素主要包括煤耗、水耗、电耗、气耗等。为了保证循环流化床锅炉正常稳定运行的同时,使其经济运行,从而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本文主要从煤耗、水耗、
本文主要研究瓦楞纸箱生产的碳足迹计算方法,分别选取了三层瓦楞纸箱、五层瓦楞纸箱作为计算实例。使用Visual Basic软件编程,设计出了瓦楞纸板的碳足迹计算器,单位为100m2瓦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急性肺损伤的最严重阶段和类型。从病理角度来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在肺内外一系列严重疾病影响下,发生以肺泡毛细血管损伤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目
报纸
"蒸汽发生器"等余热回收装置作为特殊的压力容器已被广泛使用,期间发生的爆炸事故令人警醒。此类特殊压力容器的安全性能检验及预防措施却阐述很少,本文从安全管理,操作规范,
针对滨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废水处理装置因化工废水中含高浓度有机物致活性污泥失活,装置无法稳定运行的问题,通过小试和中试。成功将铝硅微电解法应用于高浓度有机化工废水处理
Ritter反应是构筑C—N键的重要手段之一,自1948年被发现以来广泛应用于脂肪族酰胺和杂环化合物(如内酰胺、嗯唑啉等)的合成。反应的催化剂也从最初的浓硫酸发展到多种质子酸(如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