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液相沉淀法制备纳米氧化钇粉体,研究了制备工艺条件、前驱体热分解反应过程和氧化钇晶粒生长动力学行为,得到以下主要研究成果:将粗氧化钇溶解于浓硝酸得到的硝酸钇为原料,氨水、草酸钾、草酸铵为沉淀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为助剂,在水溶液中制备氧化钇前躯体,空气中焙烧得到纳米氧化钇粉体。结果表明,使用草酸铵为沉淀剂制备前驱体,焙烧后得到的氧化钇粉体疏松细腻、团聚小、纯度高。研究了加料方式、原料反应温度、前驱体洗涤干燥工艺、前驱体焙烧温度和时间对氧化钇粒径和分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并流法制备前躯体,焙烧后氧化钇一级晶粒直径小于20 nm,粉体粒径分布区间较小,团聚度低;用小分子醇(无水乙醇、正丁醇)处理前驱体可以减小粒子的团聚行为;在室温至110℃范围内采用非线性程序升温干燥前躯体,可有效减少硬团聚现象。XRD表明,前驱体经600℃空气中焙烧1h可初步形成了立方相氧化钇,晶粒尺寸随焙烧温度、焙烧时间的升高逐渐增大;但是当焙烧温度超过7h后,晶粒尺寸随着焙烧时间的延长反而下降。TG和DTA分析曲线表明,草酸钇热分解形成氧化钇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利用DTA曲线,采用Kissinger法对其中四个阶段的活化能进行了计算。发现:第一阶段为前驱体脱除吸附水和结晶水,表观活化能E1= 42.13KJ/mol;第二阶段为草酸钇分解,表观活化能E2=111.47KJ/mol;第三阶段为热分解产物氧化过程,表观活化能E3= 94.28KJ/mol;第四阶段为碳酸钇热分解过程,其吸热峰不明显,不便计算活化能;第五阶段为无定形氧化钇转化为立方相氧化钇过程,表观活化能E5=195.38KJ/mol。用XRD对氧化钇晶粒生长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600~900℃范围内,氧化钇晶粒生长指数n < 0.2,晶粒生长速率常数随温度升高显著增大,焙烧温度越高,氧化钇晶粒尺寸增长越快;在低温区与高温区,晶粒生长活化能不同,低于690℃时为76.33 KJ/mol,高于690℃时为527.11KJ/m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