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及研究目的:目前,直肠癌的治疗方式还是以手术切除为主。随着手术技术与器械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患者得以在根除癌肿的同时保留肛门及自主排便功能。但是,术后观察发现,部分接受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粪便排泄功能障碍,例如便失禁、便紧迫、排便次数增多、便秘等。这些临床症状近年被归纳为“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ow anterior resection syndrome,LARS)”。如能控制、减少或避免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发生,将极大的提高术后患者生存质量,提高生活信心,对患者快速重新融入工作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规定开放入组间期的方式入组病人,入组时间自2017年1月1日起到2018年1月31日为止,根据本研究的入组标准筛选出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胃结直肠外科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50人进行观察性研究,分析直肠癌保肛术后排便功能紊乱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结果:50例患者术后出现LARS共计33例(66.0%),术后始终无LARS症状者17例(34.0%)。术后3个月出现LARS 26例(52.0%),其中重度LARS 10例(20.0%),轻度LARS 16例(32.0%),未出现LARS 16例(32.0%),预防性回肠造瘘8例(16.0%)。术后6个月存在LARS 22例(44.0%),其中重度11例(22.0%),轻度11例(22.0%),无LARS 25例(50.0%),造口未还纳3例(6.0%)。术后12个月存在LARS 14例(28.0%),其中重度3例(6.0%),轻度11例(22.0%),无LARS 36例(72.0%),所有预防性造瘘患者均已行造口还纳术。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至肛缘距离、吻合口至肛缘距离和术后恢复时间与LARS发生有显著的统计学关联(P<0.05)。Logisitic逻辑回归分析显示肿瘤至肛缘距离和术后恢复时间是LAR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性别、年龄、肿瘤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临床分期、术后化疗、预防造瘘、切除肠管长度和手术时长与LARS的发生无显著的统计学关联(P<0.05)。研究结论:LARS是直肠癌特别是低位和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常见的并发症。LARS的发生与肿瘤至肛缘的距离、吻合口至肛缘的距离和术后恢复时间有显著地统计学关联。肿瘤至肛缘的距离和术后恢复时间是LAR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直肠癌保肛术后出现LARS,需恢复6个月症状有所改善,恢复12个月症状有显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