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翻译家弗米尔(H.J. Vermeer)在1984年与赖斯合著的《普通翻译理论基础》中提出“翻译目的理论”(Skopostheorie),强调翻译是一项有目的的活动。随着大量西方理论的引进,该理论得到许多国内学者的认同,被广泛应用于中国语境下的翻译实践研究。根据辩证主义观点,以及中国目前对西方理论积极研究的状况,其局限性应该给予适当的关注。事实上,许多学者已发现了Skopostheorie的不足之处,但是,他们的论述还不够系统,不足以启发读者对Skopostheorie的正确认识和应用。本文从翻译批评,即从Skopostheorie的指导功能和评价功能两个角度,更全面、系统地揭示其局限性以启发读者正确地认识和应用Skopostheorie。本文的引言部分介绍了论文的背景情况,阐述了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结构。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呈现了前人的相关研究及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介绍了Skopostheorie,并区别了它与其他功能翻译理论的关系;第四部分从Skopostheorie的指导功能列举了五点局限性以防此理论误导读者。首先从Skopostheorie的理论基础和原则来探讨: Skopostheorie的理论基础不够牢固和Skopostheorie对翻译目的的描述简单;接着对前人的研究进行补充,进一步证明此理论曾受到的批评: Skopostheorie不太适用于文学翻译和此理论没有充分地意识到译者主体性所受到的限制;接着再提出:Skopostheorie作为翻译批评标准具有局限性。然后,本文通过案例研究——用Skopostheorie来评价《洛丽塔》三个中译本,力求为本文论点提供更多的论据。由于大多数译本的Skopos具有模糊性,这部分通过比较《洛丽塔》的三个译本、分析三个译者的翻译方法和误译现象来推论它们的Skopos。结果表明:不同的学者对于同一个译本可以推论出不同的Skopos,并且推论出的Skopos不一定正确;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难以由始至终地服从Skopos;Skopostheorie不太适用于文学翻译;在Skopos不明确的情况下,Skopostheorie难以评价翻译。这些都为以上提出的局限性提供了论据。最后,本文客观评价了Skopostheorie,概述了整个研究,并且对Skopostheorie的将来研究提出几点建议。本文从理论背景、理论基础和理论原则出发,论据涉及了行为理论、文本接受理论、文学翻译理论和翻译批评,力求客观、全面地论证Skopostheorie的局限性:Skopostheorie的理论基础不够牢固,Skopostheorie对翻译目的的描述简单,Skopostheorie不太适用于文学翻译,此理论没有充分地意识到译者主体性所受到的限制和Skopostheorie作为翻译批评标准具有局限性。本文提出的局限性在前人的成果上增加了三点并补充了更多的论据,试图对Skopostheorie的进一步研究提出建议,探讨如何有效、充分利用此理论这一持续已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