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弱视是导致视力降低的一种常见病,一般认为它和早期的异常视觉经验密切相关。在成人单眼视觉损害眼病中,弱视的发病率排在前三位。根据我国的普查结果,在一般人群中弱视的发病率约为3%。在全国3亿儿童小大约有1000万儿童患有弱视(牛兰俊,2003)。弱视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大社会问题。研究弱视的认知功能损害无疑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且可为理解相关正常认知机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本系列研究着重探讨弱视的对比度知觉,包括治愈弱视的对比敏感度曲线测试及相关限制性因素分析(实验Ⅰ)、知觉学习对弱视功能恢复的可能作用(实验Ⅱ)、弱视与正常人知觉学习特点对比研究(实验Ⅲ)及知觉学习机制研究(实验Ⅳ)等四个方面。 实验Ⅰ采用控制更为严格的心理物理学方法研究了临床治愈弱视患者的对比敏感度,并基于PTM模型利用外部噪音调制技术分析了所发现的对比敏感度损害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和相对健眼相比,“弱视眼”虽然视力已经恢复并保持了至少两年,但对比敏感度还存在相当程度的损害(在测试的最高频率,平均相差13.29dB,带宽2.91octaves)。基于PTM模型的分析表明,此种对比敏感度损害的机制随空间频率不同而呈现差异:在低空间频率是由于内部加法噪音升高介导,而在高空间频率则由内部加法噪音升高及模板匹配能力下降共同介导。这些结果提示,在评价弱视治疗效果时,除考虑视力外还应加上其他功能测试,如对比敏感度等。在遮盖治疗后,可能还需对弱视患者进行其它针对性的训练。 实验Ⅱ研究了知觉学习对弱视对比敏感度及视锐度的可能影响。23名屈光参差性成人弱视患者被随机分成三组:第一组(7人)在截止空间频率训练,第二组(10人)在所有空间频率(和前后测试相同)同时训练,第三组(6人)不进行训练(对照组),只进行前后测试。结果表明,训练可显著提高被试的对比敏感度(对所有人和测试频率进行平均:第一组,5.7dB;第二组,5.0dB。)和视力(第一组:4.6dB;第二组:3.3dB)。对照组的相应指标没有显著变化。对于第一组而言,训练既可显著传递到其它空间频率,也可传递到非训练眼;第二组的学习效应则特异于训练眼。对8名被试的跟踪研究表明,视力改善可以几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