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伊立替康(CPT-11)联合5-氟尿嘧啶(5-FU)是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两个主要化疗方案之一。但因其不良反应包括重度迟发性腹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影响了患者的按时治疗,严重的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由于尿苷二磷酸葡糖苷酸转移酶(UGT1A1)、胸苷酸合成酶(TS)分别是与CPT-11和5-FU的疗效、毒性及药代相关的重要分子标志物,本文拟对这些分子标志物的基因多态性进行研究,探讨临床治疗的个体化。方法:采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肿瘤科2011年3月至11月41例接受FOLFIRI方案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外周血,氯仿法提取DNA,分别采用直接测序法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RFLP)分析了UGT1A、TS的基因多态性;比较了不同基因型与疗效、毒性的差异。结果:1、对41例患者的UGT1A1基因多态性以及TS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本研究组患者与报道的高加索人种的基因多态性相比,UGT1A1基因和TS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组病人中UGT1A1*28的TA6/6基因型分布明显偏高(65.9%VS45.2%,P<0.001)。UGT1A1*6基因的SNP未在高加索人种中发现。本研究组病人中TS基因中3G纯合子的百分比明显低于高加索人种(12.2%VS22.2%,P<0.001)。2、与疗效相关性结果分析显示,UGT1A1*6位点、UGT1A1*28位点和TS基因野生型与突变型的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ECOG评分,UGT1A1基因多态性、TS基因多态性对疗效均无影响。3.UGT1A1*28位点的野生型TA6/6、杂合型TA6/7、突变型TA7/7的三组患者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迟发性腹泻的发生率逐渐升高,统计学上存在显著差异。UGT1A1*6位点的野生型G/G、杂合型G/A、突变型A/A的三组患者重度中性粒细胞和迟发性腹泻的发生率也成逐渐升高趋势,但是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S基因的多态性依据TSmRNA转录活性由高到低,将患者基因型结果分为3G/3G纯合子、含3G的杂合子、以及不含3G共三组。TS基因三组患者重度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未见明显差异,三组发生Ⅱ-Ⅳ度迟发性腹泻的概率明显递增,但无统计学意义(P=0.317)。4、对UGT1A1基因和TS基因相结合对毒副反应进行预测,较单纯UGT1A1*28预测准确性的特异性稍有所提高,但是敏感性较单因子预测下降。结论:UGT1A1基因型及TS基因型分布与高加索人种存在显著差异。UGT1A1*28的基因多态性影响FOLFIRI方案的疾病控制率和重度不良反应发生率,但TS基因多态性对疗效、毒性的预测作用需要进一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