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杉木林土壤硝化、反硝化作用及其功能微生物的研究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li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氮素循环在自然界生态系统元素循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主要包括固氮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等。土壤微生物在氮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驱动和调节着氮循环的各个过程。杉木人工林不同的生长发育会引起林地土壤以及植被等的改变,土壤微生物也会做出相应的响应,进而影响人工林土壤养分的周转与循环。因此,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杉木人工林土壤硝化、反硝化过程及微生物进行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杉木林氮素周转的变化规律及影响机制。本研究试验样地位于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白砂镇白砂国有林场(25°08′N,116°39′E),以5个林分距离大于10 km,不同林龄(5年、8年、21年、27年、40年)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5个林龄林分硝化潜势(Potential Nitrification Rate,PNR)和反硝化潜势(Potential Denitrification Rate,PDR)、相关氮循环微生物的基因丰度、以及土壤氮素含量的变化进行研究。揭示随着杉木林龄的增加,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氮转化速率和功能基因丰度等的变化,探索杉木林下环境因素、氮循环微生物功能基因丰度与土壤氮素循环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全碳(Total carbon,TC)、全氮(Total nitrogen,TN)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土壤速效磷(Available phosphorus,AP)、速效钾(Available K,AK)以及可溶性有机碳、氮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土壤p H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具有随着年龄而下降的趋势。27年生杉木林分土壤碳氮比显著高于8年生林分和21生林分。5年生林分土壤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的含量最高,表明5年生林分土壤氮素底物浓度较高,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可能较为强烈。5年生和8年生林分土壤速效养分含量较高,表明幼龄林土壤养分状况较好。(2)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氮(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MBN)在不同林龄的杉木林中具有显著差异。5年生杉木林MBC含量显著低于其他林龄林分,21年生林分MBN含量最低,从而表现出21年生微生物量碳氮比(MBC/MBN)最高,5年生MBC/MBN最低。不同林龄土壤MBC与土壤TC、TN含量显著正相关,与AP含量显著负相关。不同林龄杉木林下土壤养分含量的差异及土壤理化特性的不同,间接地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3)不同林龄杉木林净氮矿化速率和净硝化速率大致呈“W”状的变化趋势。这说明8年生和27年生杉木林土壤的氮素有效性较低。随着林龄增长,土壤硝化潜势大致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在40年时又出现了下降;除5年生林分外,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反硝化潜势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但各林龄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性。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净硝化速率与土壤NO3--N含量正相关;土壤硝化潜势与土壤C/N比、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正相关,与土壤养分全磷(Total Phosphorus,TP)含量、AK含量负相关;土壤反硝化潜势则与土壤含水量、DOC和可溶性有机氮(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DON)含量有显著相关性。林分的生长发育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杉木林土壤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4)土壤氨氧化古菌(Ammonia-oxidizing archaea,AOA)的丰度在5年生和40年生杉木人工林中显著高于其他林龄林分。土壤氨氧化细菌(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AOB)的丰度在5年生林分中最高,21年生林分最低。与AOB相比,AOA在数量上占据绝对的优势。反硝化微生物的基因丰度(nar G、nir K、nir S、nosZ)在5个林龄中没有显著差异,但5年生林分的反硝化基因丰度均高于其他林分。这表明,在5年生杉木林下土壤的氮循环可能较为迅速,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活跃,可能存在氮素从生态系统流失的较高风险,不利于氮素的保留。土壤NO3--N含量与土壤AOA的基因拷贝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AOB的基因拷贝数无相关性。土壤p H与反硝化微生物中编码氧化亚氮还原酶的nosZ的基因拷贝数呈显著正相关。
其他文献
土壤有机质恢复是南方红壤侵蚀退化地生态恢复的重要一环。其中微生物来源有机碳是持久性有机碳库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构建土壤稳定与健康系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探究侵蚀退化地微生物来源的有机碳对SOC的贡献程度以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侵蚀退化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不同恢复年限(Y0、Y17和Y35)及不同芒萁处理措施(2014年设置林下裸地、芒萁覆盖地及去除芒萁地三种处理)的氨基
树皮和木材发挥着保护、存储、运输、机械支撑以及进行光合作用等几项基本功能,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等生理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研究树皮、木材功能性状对了解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及对生态系统功能形成产生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江西阳际峰自然保护区保存了完好的武夷山中段西侧典型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为开展植物功能性状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探究不同叶习性(常绿和落叶)物种的树皮和木材功能性状的差异、树皮和木材以及整个
全球增温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特征,全球增温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元素循环过程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预测和气候行动追踪组织(CAT)对当下各国气候政策的评估,预估到2100年全球气温将升高2.3-4.1℃,增温将通过影响森林土壤氮循环进而影响土壤无机氮的含量,从而对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造成影响。同时,植物在调控土壤氮循环上具有重要作用,但传统试验都以实验室培养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不仅是维系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主要载体,而且对于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保护资源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也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着必须的物质资料。对于森林生态系统而言,林下植被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林下植被的出现和发育对于稳定植物群落、提高森林生产力及养分循环具有重要影响。随着南方水土流失区各项生态恢复措施和植被重建工程的实施,林下植被逐步发育和不断变化,先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凋落叶是土壤有机质(SOM)输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凋落叶进入土壤后会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同时,外源有机质的输入为微生物提供更多的易分解碳,导致微生物对氮的需求增加,促使微生物分解SOM获得其生长所需的氮源,进而影响到激发效应。为探讨影响激发效应的内在机制,本研究采用室内培养的实验方法,将三种13C标记的凋落叶作为外源添加碳,设置施氮和不施氮处理,通过测定气体排放量、土壤基本理化性
磷是限制亚热带森林生产力的重要养分之一,而增温带来水、汽、能量的变化将直接或间接影响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从而对土壤磷的供给能力产生何种影响仍存在不确定性。此外,林龄则通过改变植物的磷养分需求、归还和周转等过程,导致土壤磷供给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当前已有研究大部分基于微宇宙的幼苗控制的实验结果,而关于生态系统水平上的不同林龄土壤磷供给能力是否因土壤增温而改变仍鲜有报道,且关于不同林龄土壤磷组分将对
近年来,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在林业应用的不断深入,对森林资源进行全过程、全覆盖、全要素的监测体系取得了不错的发展。对森林资源信息进行提取是基于遥感技术的森林资源监测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应用中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开展森林类型分类研究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但目前在森林类型提取方面仍存在精度不高、分类结果可信度低等问题。综合利用遥感影像多元特征进行森林类型信息提取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森林分类精度,但同时
碳(C)是植物生长发育的核心元素,磷(P)是影响亚热带地区森林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因子,C、P的耦合作用广泛存在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影响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的生态化学计量,对微生物和植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C、P化合物结构简单,易于被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吸收利用;凋落叶是亚热带森林土壤重要的能量和养分来源,对土壤C、P等养分元素的循环过程产生显著影响。因此,探寻不同C、P化合物输入和不同凋落叶
森林植被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分,全球变化对森林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亚热带地区作为温带与热带的过渡区,对环境变化更加敏感。我国亚热带地区森林资源丰富,固碳潜力不容忽视,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亚热带森林植被生长以及固碳能力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模拟增温和隔离降水的方法对杉木幼树生物量分配和碳库特征进行探究。依托福建三明森林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站,在野外原位增温与隔离降水实验平台共设置
氮素的淋溶、损失不仅成为限制森林生产力的影响因素,而且对生态系统的安全产生极大的威胁。本研究地点位于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白砂国有林场(25°04′~25°15′N,116°30′~116°38′E),选取6个不同林龄段(4,8,18,28,40,≥100)的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并在每个林龄段做真重复选取3~4个20 m×30 m的样地作为试验小区。通过对不同林龄天然次生林0~10 cm土层的理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