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肃省夏河县加木龙金矿前期经过近3年的勘查工作,虽确定为中—小型金矿,但研究区未建立成熟的成矿模式,使得后期找矿成果不理想,特别是深部找矿方面进展缓慢。本次论文通过对研究区地质特征研究,初步建立了成矿模式,确定了矿床成因类型及找矿标志,并通过原生叠加晕法进行了找矿预测,期望为研究区深、边部及成矿带内同类型的金矿找矿工作提供依据。研究区处于华南板块西秦岭造山带西段(Ⅰ级构造单元)西秦岭褶皱带(Ⅱ级构造单元)南秦岭被动陆缘带(Ⅲ级构造单元)上。位于著名的夏河-合作金成矿带南侧桑科南-格里那金成矿带内。研究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三叠系下统隆务河组和三叠系中统光盖山组,岩性主要为板岩、粉砂质板岩、砂岩、岩屑长石砂岩等。断裂构造主要为北西西向、北北东向、近东西向及南北向四组断裂。岩浆岩为燕山早期的中酸性侵入岩,岩性为石英闪长岩脉。研究区依据矿体赋存的构造和地层的不同划分为4条矿带,Ⅰ矿带和Ⅲ矿带为研究区金矿体主要的赋存矿带,约占矿体总数量的90%。Ⅰ矿带赋存的矿体主要为盲矿体,其中发现的锑矿体均赋存于该矿带内,带内圈出金矿体24条、锑矿体4条,其中规模较大的主要的金矿体为AuⅠ-15、AuⅠ-19、AuⅠ-20。Ⅲ矿带内圈出金矿体35条,其中规模较大的主要的金矿体为AuⅢ-11-2、AuⅢ-12、AuⅢ-14-1。通过对研究区成矿带、构造、岩脉、围岩蚀变及矿化、矿物的共生组合嵌布特征、细脉穿插关系等特征,大致将矿床的热液活动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Ⅰ阶段;早期酸性还原矿化阶段,Ⅱ阶段:中期弱酸性弱还原矿化阶段,Ⅲ阶段:晚期碱性弱氧化矿化阶段,表生期。认为加木龙金矿的矿床成因类型为岩浆期后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类比区域上典型金矿床的特点,结合研究区找矿标志,建立了研究区的成矿模式。运用原生叠加晕法对钻孔原生晕样品的分类研究,确定研究区原生叠加晕轴向分带序列为:Zn→Co→Sb→Ni→Cu→Mo→W→Hg→As→Bi→Pb(Ⅰ矿带);Co→Pb→Hg→Zn→As→Ni→W→Cu→Mo→Bi→Sb(Ⅲ矿带)。研究地化参数变化趋势,反推验证了原生叠加晕成矿预测的结果,初步建立加木龙原生叠加晕理想模型。预测在标高3250m-3000m、标高2950m-2600m范围内有矿脉群出现或者矿体延伸较大,在标高2500m以下依然有盲矿体的存在的空间。原生叠加晕法在研究区进行盲矿体的深部预测效果明显,探矿工程ZK10306验证了标高2950m-2600m之间存在深部矿脉群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