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电缆抛石保护层抗锚害能力的理论与试验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5047528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岛屿间电力网络的完善、通信需求的增大,选择海底电缆作为跨海的电力、通信传输介质已成为必然。但最近几年来海缆被船锚破坏的事故经常发生,使其安全运营遭到极大威胁,并且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对于海床较坚硬的地方,目前国内外通常采用抛石保护层来防护海底电缆。虽然这种海缆防护方式在实际工程中已有广泛应用,也对海缆抵御船锚侵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其实际的抗锚害能力在国内外还鲜有定量研究,在抛石的设计以及抗锚害能力计算方面也基本是空白。为此,本文对海底电缆抛石保护层抗锚害能力这一实际工程问题展开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可以为将来的抛石设计计算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锚泊系统荷载研究。为了得到船锚侵害抛石保护层的初始荷载,本文首先研究了单独施加于船体、锚链的外部作用力,然后建立了锚泊系统的平衡偏微分方程,并编写了相应的迭代求解程序,最后对三种船锚和对应的船型在多个放锚阶段下的荷载进行了计算,得到了不同放锚阶段时船锚外部作用力。计算结果表明,船锚所受竖向力和水平力都随锚链释放长度的增加而减小,并呈明显的非线性特征。  2.散体颗粒材料模型及接触力学研究。海底电缆抛石保护层由散体颗粒材料组成,本文首先研究了颗粒的两种基本模型—软球模型和硬球模型,提出了相应的模型假设,确定了不同颗粒模型的适用范围;然后研究了颗粒与颗粒之间的接触模型,比较了接触模型之间的差异,确定了不同接触模型的适用范围;最后提出了颗粒均一化的基本概念,并给出了颗粒均一化的基本过程,以平均应力的推导为例,实现了颗粒从微观尺度到宏观尺度的均一化过程。  3.基于离散元理论的抛石抗锚害能力研究。本文研究了离散单元法的基本思想,并建立了离散元法的基本运动方程,给出了几种求解离散元运动方程的数值方法,比较了不同数值方法的精度和稳定性;提出了三种确定时间步长的方法,并推导得出了时间步长的解析表达式,给出了不同时间步长确定方法的适用范围;以颗粒离散元分析软件PFC3D为仿真平台,建立了船锚—抛石—海底电缆的离散单元模型, 通过对琼州海峡500kV海底电缆防护工程这一实例的计算分析,定量得到了抛石保护层的抗锚害能力,并研究了抛石颗粒粒径和摩擦系数对其抗锚害能力的影响。  4.基于离散—连续耦合理论的抛石抗锚害能力研究。首先通过经典变分原理,推导了离散单元法与其它连续介质的数值方法耦合的理论解析式,证明了耦合算法的可行性;然后通过引入“过渡层”概念,实现了离散元法和有限元法的耦合计算,同时,通过接触面的相容条件和平衡条件,实现了离散元法和有限差分法的耦合计算,并都给出了耦合计算的流程图;最后依据同样一工程实例,利用PFC3D建立抛石保护层的离散元模型,同时利用FLAC3D建立了船锚和海底电缆的有限差分的连续介质模型,通过离散元—有限差分法的耦合计算,定量得到了抛石保护层的抗锚害能力,并将结果和离散元近似法的结果作了初步对比。  5.抛石保护层抗锚害能力的试验研究。针对国内外缺少相关试验研究的情况,以及为了验证两种理论计算方法的正确性,设计了抛石保护层抗锚害能力的室内缩尺试验,采用与试验相同的工况,分别用离散元近似法和离散-连续耦合法进行了计算,并将理论解和试验值作了对比,估算了两者之间的误差,证明了两种理论方法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时都是可行的。另外,数值仿真计算需要用到试验碎石颗粒的刚度和摩擦系数两个参数,因此本文还进行了侧限压缩试验和直剪试验来测量这两个参数。
其他文献
抗滑桩产生的土拱效应可以为边坡分担一部分荷载,但是这种土拱效应能够承受多大的荷载,抗滑桩在滑坡中能够发挥多大作用,如何通过计算机准确模拟抗滑桩的土拱效应?这些问题是本文
试验研究表明,方形钢管混凝土在轴向压力作用下,外包钢管对核心混凝土有紧固的约束作用,而核心混凝土的存在又限制了钢管壁内凹屈曲,从而大大提高了钢管壁板件的局部屈曲性能。对
本文通过对内蒙古工业大学科技实验楼在九、十层架空处的重型钢桁架的现场实测及有限元分析,研究重型钢桁架的受力性能,提出了重型钢桁架在节点处具有一定刚性的观点。现场测
桥梁混凝土预制构件耐久性劣化,主要是由于外界环境中腐蚀介质的侵蚀导致,对于劣化后的混凝土表面可以进行表面维护,但人工难以到达部位往往任其发展,严重影响结构的安全性和使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逐渐开始向“绿色、可持续”的发展观念靠拢,在建筑行业中混凝土也开始向低密度、高强度、施工方便、环境污染小的方向发展。近几十年来,陆续出现
目前,超重运输已成为制约我国公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其不但引起公路路面的早期破坏,也是导致桥梁损伤甚至垮塌的主要因素。然而,我国在桥梁限载模式方面的研究明显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