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的方式下,手术结束前半小时应用舒芬太尼或地佐辛预镇痛对于患者气管拔管期血流动力学、血浆肾上腺素(E)以及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的影响,比较舒芬太尼与地佐辛两种药物对机体的应激反应、苏醒时间的影响程度以及恶心、呕吐副作用发生的情况,寻求一种能够使拔管更加平稳并且副作用更小的给药方法。 方法:选择择期于全麻下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6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手术时间小于3小时,年龄(45~60)岁,体重(60~70)kg。排除有循环呼吸系统器质性疾病和既往服用阿片类药物以及其他镇痛类药物的患者,手术都为同一妇科医师主刀完成。将所有患者按双盲随机原则分为两组:舒芬太尼组(A组)和地佐辛组(B组),每组30例。患者的麻醉方式均采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术前30分钟肌注苯巴比妥钠0.2g以及阿托品0.5mg。入室后建立下肢静脉液路,输入乳酸林格平衡液,开放上肢肘静脉以备取血,同时在对侧进行桡动脉穿刺,用Datex-ohmeda(s/5)生命监护仪监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BP)、心率(胍)、脉搏氧饱和度(SpO2)、Ⅱ导心电图(ECG)以及采用美国Aspect公司生产的A-2000TM PTM型麻醉深度监测仪监测脑电双频谱指数(BIS)。麻醉诱导方法:依次给予咪达唑仑0.05mg/kg、芬太尼3μg/kg、丙泊酚2mg/kg、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15mg/kg静脉注射,气管插管表面涂抹盐酸丁卡因胶浆,待下颌完全松弛后行气管插管,成功后接Drager-Primus麻醉机机控呼吸。术中持续静脉泵入瑞芬太尼以及丙泊酚维持麻醉,同时监测BIS值使其维持于40~50以及使MAP维持于基础值士20%范围,超过或者低于该范围时增大或者减小瑞芬太尼及丙泊酚的泵入速度以保证麻醉深度一致,以顺苯磺酸阿曲库铵维持肌肉松弛,至手术结束前半小时分别给予A组患者舒芬太尼0.15μg/kg或者B组患者地佐辛0.07mg/kg,并且手术结束前半小时内避免使用肌肉松弛药。术毕即刻停止泵入瑞芬太尼以及丙泊酚。充分吸痰,待患者完全清醒,呼之能应,咽喉反射、吞咽反射、咳嗽反射已完全恢复、潮气量和每分通气量恢复正常并且肌力恢复正常时拔除气管插管,所有麻醉过程都由同一熟练麻醉医师完成。记录术毕即刻(T1)、气管拔管时(T2)以及气管拔管后20分钟(T3)的MAP、HR数值,并分别于T1、T2、T3时间点取上肢肘静脉血2ml检测血浆中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的浓度;记录两组患者苏醒时间以及拔管后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作出舒芬太尼与地佐辛对全身麻醉拔管期应激反应影响的对比,从而探讨两种药物对平稳拔管影响的差别。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试验中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比较均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组间比较均采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⑴两组患者各个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⑵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气管拔管三个时间点的MAP和HR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时间点比较,两组患者T2、T3时间点的MAP和HR均升高(P<0.05);T3时间点的MAP和HR均较T2时间点降低(P<0.05);组间比较: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⑶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气管拔管前后三个时间点的E和NE浓度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时间点比较,T2、T3两个时间点两组患者血浆中E和NE的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T3时间点的E和NE浓度均高于T2时间点(P<0.05);组间比较: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⑷患者苏醒时间地佐辛组长于舒芬太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⑸拔管期间舒芬太尼组患者出现恶心症状6例,地佐辛组未出现恶心呕吐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作为阿片受体激动-拮抗剂,地佐辛对瑞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患者拔管期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与舒芬太尼相似,恶心呕吐等副作用的发生率较低,可以作为手术结束麻醉苏醒拔管前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