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昭和初期,为了应付经济萧条、政局混乱等困局,日本政府加强了对社会的控制,限制了人们的思想及言论。生活在该社会现实中的知识分子,陷入了深深的不安、苦闷与绝望之中,面临“自我”迷失、或者无法获得“自我”认同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受到来自西方的“意识流”文学的影响,伊藤整等人开始倡导该时期日本文学的一大主流——新心理主义文学,并主张以心理活动为主,如实描写“心理的现实”,该文学流派风靡一时。并且,受日本文学传统——“自我观照”的启发,当时的知识分子将目光转向“自我”的内部,对之予以客观的观察,企图从中找到解救“自我”的出口。该时期的作家,在创作中对该时期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特别是“自我”的问题,予以了极大的关注。加入“新心理主义”文学阵营之后的横光利一,自然也十分关注该问题,并以因“自我意识”问题而苦恼的知识分子为原型,创作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长短篇小说。本论文主要以横光利一在该时期所创作的《寝园》――塑造因“自我意识”问题而苦恼的知识分子形象的首部长篇小说,以及《家徽》――该类型作品的巅峰之作――为对象,分析昭和初期知识分子的“自我意识”问题。论文首先通过对两部作品中的“梶”、“高”与“山下久内”这三位知识分子的心理活动、言行等的分析,明确该时期知识分子“自我意识”问题的表现:一、深受不安以及对他人失去信任这一心理的煎熬;二、无法按照“自我”的要求作出抉择;三、无法正确认识“自我”;四、丧失了主体性,“自我”在社会中不断动摇;五、无法明确“自我”的意志,内心混乱,怀疑“自我”。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家徽》的主人公“山下久内”看似矛盾的行为模式――一度离家独居而最终回归家庭――的切换与“自我意识”问题之间的关系,明确该切换所具有的社会普遍性;进而通过对该时期横光利一一系列作品中知识分子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探讨昭和初期知识分子解决“自我意识”问题的最终走向;最后,通过对当时日本社会知识分子中普遍存在的“自我意识”这一问题的总结,加深对该时期日本社会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