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对建设用地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人地矛盾关系日益突出。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与实施的同时,我国开展了以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整理规划,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片面追求耕地的面积忽略了耕地的质量,不够重视土地整理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因此,国家决定开展土地整治规划的编制与实施,一方面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另一方面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人居环境。土地整治规划的开展必然会引起区域内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变化,从而对整治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土地整治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工作已经开展了很长时间,但是针对土地整治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确并未深入开展,国家相关部门也未出台相关的土地整治规划环评技术规范与标准,因此当前进行土地整治规划环评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土地整治规划及其规划环评研究的基础上,从生态环境视角出发,对土地整治规划及其规划环评的内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生态环境视角的土地整治规划技术理论,并通过环境影响评价识别,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以上海闵行区土地整治规划前期研究与福建明溪县土地整治规划及其规划环评为例,分别对土地整治规划及其规划环评进行了研究。并得到了以下结论:(1)本文基于土地整理的分类体系研究,结合土地整治的特点以及与土地整理的不同,提出了以下两种分类方法:按照整治对象的分类和按照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建设的分类。前者按照土地整治前的土地利用类型将土地整治分为三大类,即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治和未利用地整治;后者将土地整治分为污染控制型土地整治和生态建设型土地整治,并结合上述基于生态环境视角的分类体系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基于生态环境视角的土地整治应用模式。根据上述基于生态环境视角的土地整治模式,分别对应的提出了这些土地整治模式的整治路径、潜力测算方法和整治分区内容。同时,提出了土地整治规划生态环境综合效益的评估指标,完善了土地整治规划理论研究体系。(2)系统阐述了土地整治规划环评技术指引中的评价目的、原则、范围、时段、工作程序、方法和基本任务等内容;构建了土地整治规划环评的环境影响识别表;并基于不同土地整治类型与整治模式的生态环境影响,分别针对城市区域和农村区域两个不同整治区域类型,从社会、经济、生态和环境四个方面各选取了19项指标构建了两套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考虑到评价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和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结合上述两套指标体系提出了一套较为简易实用的以比较分析为主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通过整治区域与全区域的相关指标之间的比较分析,凸显土地整治带来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上的变化。(3)在针对上海闵行区的城市区域土地整治规划的前期研究中,市地整治涉及的内容主要是污染控制型土地整治中针对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商服用地等建设用地的土地整治,而生态整治涉及的内容则是生态建设型土地整治。研究表明,基于生态视角的土地整治规划的技术是可以运用到针对城市区域的土地整治规划中。(4)在针对福建明溪县的农村区域土地整治规划及其规划环评研究中,研究表明,按照环境代价最小方案,对全县3111.04公顷土地进行整治,预计增加耕地面积412.22公顷。在土地整治规划环评中,采用整治区域与全县域的比较分析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表明:总体上,2020年所有正向指标较之2010年均有所提升,负向指标有所下降,说明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均得以提升。土地整治规划的实施在增加耕地规模、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的同时,还提高了全县尤其是整治区的生态效益、改善了景观环境,有助于促进乡镇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因此,土地整治规划方案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