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又称河蚌,隶属于蚌目蚌科帆蚌属,栖息于湖泊及河流中,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淡水育珠蚌。占中国年产淡水珍珠年产量的95%以上。我国淡水珍珠的传统养殖模式,主要是通过大量施有机肥培肥水质,为三角帆蚌提供充足的食物——藻类,以使三角帆蚌和珍珠得到快速生长。然而此模式往往因蚌池水质过度富营养化而使蓝藻成为养殖水体中的优势类群。蓝藻的大量出现,不但使三角帆蚌对藻类的适口性不佳,影响珍珠增长,而且容易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从而严重制约我国淡水珍珠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解决困扰我国淡水珍珠养殖存在的问题,就应从解决三角帆蚌养殖模式入手。而要改善或优化三角帆蚌的养殖模式,可以从改善施放有机肥的成分和养殖生态学两种途径入手。本文通过几种不同门类单胞藻对三角帆蚌同化率、排氨率及耗氧率影响的比较研究,三角帆蚌基础代谢的比较研究,以及不同混养模式对混养养殖水质、藻类组成、养殖产量影响的观察研究,系统地探讨了三角帆蚌三角帆蚌滤食、消化规律、新陈代谢等重要生理指标,为研究三角帆蚌专用肥料提供了基础数据,并通过不同混养模式改善三角帆蚌养殖池藻类组成的可行性、以及适宜的混养比例和密度,为优化三角帆蚌养殖模式和技术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得到的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不同密度下三角帆蚌基础代谢的比较24h内,在水温21℃下,通过静水装置,以不同密度的三角帆蚌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在未摄食情况下,三角帆蚌基础代谢率与密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一定密度(14.430.21g/L—54.453.22g/L)下,三角帆蚌排泄的氨氮量、总磷与密度呈正相关关系,但当密度达到70.292.33g/L时,氨氮量、总磷又开始下降,并且三角帆蚌开始出现一定的胁迫反应。而耗氧率随着密度的增加不断升高,呈现正相关关系。随着三角帆蚌密度的上升(14.430.21g/L—41.650.82g/L;54.453.22g/L—82.132.55g/L),三角帆蚌的O/N值逐渐上升,与密度呈正相关关系。通过O/N显示,三角帆蚌在一定密度(14.430.21g/L;54.453.22g/L)下,其呼吸代谢底物以蛋白质为主。在此密度基础上,随着密度的逐渐升高,其代谢O/N比值增加,其呼吸代谢底物由原来以蛋白质为主改变成了以脂肪和蛋白质为主,说明三角帆蚌在低密度及最优密度下,其生命活动旺盛。2、几种不同门类浮游藻类对三角帆蚌同化率及排氨、耗氧率的影响24h内,在水温21℃下,通过灰化法测定了三角帆蚌对3个门类中8种不同单胞藻的同化率,采用室内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几种藻类对三角帆蚌的排氨、耗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密度下,三角帆蚌对硅藻类的同化率最高,为0.660±0.003,要优于绿藻类和蓝藻类(0.1420.003和0.095±0.004)。然而在相同密度下,摄食蓝藻类的三角帆蚌排氨率和耗氧率最大,分别为1.346±0.024μg/(g h)和25.78±0.237μg/(g h),摄食绿藻类的排氨率最小,为0.795±0.015μg/(g h),耗氧率为摄食硅藻最小,为13.307±0.127μg/(g h)。耗氧率与排氨率的比值(O:N)显示,三角帆蚌摄食硅藻类后,其呼吸代谢底物以蛋白质为主。而当饵料改变为蓝藻类和绿藻类时,其代谢O:N比值增加,说明其呼吸代谢底物由原来以蛋白质为主改变成了以脂肪和蛋白质为主,三角帆蚌出现一定的胁迫反应。3、通过虾蚌混养优化淡水珍珠蚌的养殖实验(1)虾蚌混养罗氏沼虾类产量、三角帆蚌生长和养殖水质的影响实验在浙江省海盐市百步镇罗氏沼虾养殖基地进行,在分别为2000m2、2333m2和2467m2,平均水深为2m的六口淡水水池中养殖罗氏沼虾,密度均为89.96尾/m2,其中3口水池中混养三角帆蚌,密度均为0.90只/m2。水质监测采样始于2011年6月,于2011年8月结束,每个月中下旬采样测定了水体的主要水化学指标,包括NO3、NO2、NH3-N、TN、TP、可溶性磷、COD、PH及透明度等。养殖结束时(8月24日)对罗氏沼虾的产量进行了统计。实验结果表明混养池水质要优于单养池水质,其中, NO2、NH3-N、TN、TP、可溶性磷等波动幅度较小且有所好转。在混养池塘中,罗氏沼虾的产量平均约为866.7公斤左右,而在单养虾的池塘中罗氏沼虾的产量平均约为533.3公斤左右,罗氏沼虾产量提高了62.52%。但是,由于虾类对三角帆蚌的捕食作用,造成了三角帆蚌的大量死亡,在三个混养池塘中平均成活率不到25%,说明虾蚌混养模式不利于优化养殖三角帆蚌,但可以用于改善虾类养殖。(2)虾蚌混养模式对水体浮游植物的影响通过实验分别比较了虾蚌混养、虾类单养两种情况下对池塘浮游植物的数量、生物量和优势种(属)组成等方面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在混养虾蚌的池塘中,浮游植物密度从10412.34104ind/L下降到5404.63104ind/L;在单养虾的池塘中,浮游植物密度从9467.44104ind/L上升到11787.12104ind/L。从浮游植物生物量上来看,在混养虾蚌的池塘中,浮游植物生物量从10.03mg/L上升到17.51mg/L;在单养虾的池塘中,浮游植物生物量从19.27mg/L下降到9.77mg/L。混养池塘中浮游植物的优势种为剑尾陀螺藻、珍珠囊裸藻、四角十字藻和阿式颤藻等以裸藻为主的大型藻类;而在单养池塘中,优势种为点状平列藻、微小平列藻、十字藻等以蓝藻和绿藻为主的小型藻类及部分硅藻类。说明浮游植物在混养池塘中藻类呈现大型化趋势。4、通过鱼蚌混养模式优化淡水珍珠蚌的养殖实验(1)鱼蚌混养对鱼类产量、三角帆蚌生长和养殖水质的影响实验在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矶山湖养殖基地进行,在六口面积均为6667m2,平均水深为1.63m的淡水水池中养殖四大家鱼,密度均为1.5尾/m3,其中3口水池中混养三角帆蚌,密度分别为0.8只/m3,1.0只/m3和1.2只/m3。试验期间分别于4月26日,12月12日测量了三角帆蚌的湿重、壳长和壳宽指标及鱼类的重量。4月—12月每月采样测定了围隔的主要水化学指标,包括NO3、NO2、NH3-N、TN、TP、可溶性磷、COD、DO、 PH及透明度等。混养三角帆蚌密度为1.0只/m3的水池水质最好,NO3、NO2、NH3-N、TN、TP、可溶性磷、 PH及透明度均显著低于密度为0.8只/m3(p<0.05)与1.2只/m3(p<0.05),并极显著低于单养池塘水质(P<0.01=。从蚌成活率来看,C池塘(1.2只/m3)中蚌平均成活率最小为75.23%,A池塘(0.8只/m3)成活率最大为89.06%。从鱼类的产量来看,鱼类存活率和湿重平均增长率在混养池塘中均要优于单养鱼类的池塘。养殖密度为0.8只/m3的池塘中鱼类存活率和湿重平均增长率最高。因此综合蚌生长、鱼类产量及水质指标,混养三角帆蚌密度为0.8只/m3对养殖最有利。(2)鱼蚌混养模式对水体浮游植物的影响通过实验分别比较了三种不同三角帆蚌养殖密度下的鱼蚌混养模式与鱼类单养模式对池塘浮游植物的数量、生物量和优势种(属)组成等方面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混养三角帆蚌密度为1.2只/m3的水池中藻类数量降最为明显,显著低于密度为0.8只/m3(p<0.05)与1.0只/m3(p<0.05),并极显著低于单养池塘(P<0.01=)。浮游植物生物量在三个混养池塘中均有所上升,在1.2只/m3的水池中藻类生物量上升最为明显;而在单养池塘中,浮游植物生物量却明显下降。在浮游植物种类方面,0.8只/m3,1.0只/m3和1.2只/m3与单养池塘中分别为91种、90种、90种与76种,并且混养三角帆蚌的池塘中浮游植物的丰富度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均显著高于单养池塘(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