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高新区发展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借鉴于国外的“新产业空间”概念,是知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开发区。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技术创新的不断推助,高新区的开发与建设已然成为城市从区域背景上加强自身竞争力的有效路径,同时也成为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催化剂。高新区一般是具有技能创新、相互协作、明确劳动分工的企业集群,区别于一般的产业空间,其形成是一种衍生机制,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所以各地开始陷入争相创建高新区的热潮。 本文以高新区用地构成中的科研创新用地为研究对象,基于“规划与土地”的视角,综合社会学、经济学及城乡规划学的思维,通过对高新区科研创新用地的概念界定以及国内高新区相关规划思路与编制办法的研判,以宁波国家高新区为实证分析案例,梳理宁波国家高新区的发展历程,总结科研创新空间的呈现模式,并明确宁波国家高新区在今后的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而针对园区当前土地开发方式上存在的突出矛盾,尤其是《新材料科技城总体规划》中提出的混合用地给编制与管理所带来的困惑,探讨高新区未来切实可行的空间发展策略及与之相适应的土地运营方式。 随着新业态、新产业的出现与要求,科研创新用地作为创新产业要素在土地供给上的空间呈现形态日渐复杂,其自身的不确定因素逐渐增多,与之相适应的用地条件更加倾向关注市场弹性与功能混合。尽管国内城市也在进行不同程度的探索,但缺乏相关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选择该课题进行探讨,是希望对高新区科研创新用地的用地构成进行系统研究,提出科研创新用地的内涵及空间特征,探索其优化发展模式和系统分类方法,为指导今后的高新区科研创新用地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方法。